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三年級數學教師通用版教學反思5篇

三年級數學教師通用版教學反思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數學教師通用版教學反思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級數學教師通用版教學反思5篇

三年級數學教師通用版教學反思5篇1

1、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教學,最令我煩心的是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原因較多,也是比較複雜的,我個人認為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數學學科本身的特點,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及教學基本功是否紮實也是很關鍵的。於是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的提升自己本身的教學水平,同時我還積極的通過其他途徑來完善自己的每一節課堂教學。三年級數學教材採用的是蘇教版,課前我鑽研教材,與學生進行交流,瞭解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選定具體的教學情景,為學生創設了一些現實的情境,學生們頓時興趣盎然。這樣不僅縮短了導入新課的時間而且使學生比較容易的獲得知識,從而簡化了學習內容,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於學生自身的厭學情緒,我通過與學生聊天來獲得具體學生的信息,對症下藥,效果比較明顯。

2、學困生比較多:

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我所任教的兩個班的學生,學習上困難比較大的學生也不算少,我針對這個現象也做了比較多的工作,然後就具體問題具體解決。主要採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中實行幫教活動,就是讓成績好點的同學去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同學,實現共同提高。

(2)作為教師每天都做好關於學困生的輔導工作。

(3)學困生自己制定出具體的學習計劃、學習目標,並努力實現。

3、學生家庭作業質量不夠好:

三年級的學生開始模仿高年級學生的寫字風格和寫字速度,課堂上有老師監督字寫的還比較正規,但是家庭作業在沒有家長和老師的情況下,字跡比較潦草。這與學生自身的控制能力有關,同時與監督力度不夠有很大關係,因此與家長交流反映是非常及時的,通過一段時間與家長溝通,學生字跡潦草的現象也有了一些改善。

4、學生不喜歡演算的現象較為嚴重:

現在幾乎每個數學老師都在説現在的學生計算能力太差了,計算題失分太多,以至於成績不夠理想。我們班的學生也是一樣,對於一步的計算題,老師要求用豎式計算,學生就用豎式計算,可是對於教師沒有要求的計算題學生不習慣在演算紙上計算,而喜歡口算,這樣既浪費時間又容易出錯,想了許多的辦法都不能很好的糾正這個問題,沒辦法只好採取了做錯一題要罰做五題的`措施,不過效果也有一些,這次期末考試兩個班的失分率降低了許多,值得欣慰。

總之,我覺得,數學教學是一個最具創造性和靈活性的活動,只有從實際出發,才會收到實效,避免誤區。時間可以使我們的經驗不斷增加,努力學習,不斷反思,我相信我們的能力肯定會有所提高。

三年級數學教師通用版教學反思5篇2

本節課是該單元的第一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及初步掌握它們周長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也是學習和探索其他平面圖形面積計算方法的重要基礎。

一、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面積的含義,教材安排了三個不同層次的實踐活動。

1、結合具體實例,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

2、通過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實踐操作。

3、體驗比較面積大小策略的多樣性。

在教學中,我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出面積的含義,知道物體的面積有大小,並會運用不同的方法比較物體面積的大小。

二、觀察老師演示課件讓學生理解其中的含義。

在整堂課中,我的課件做的比較多,因為我認為,三年級的學生年齡還小,理解能力也不是太好,老師説的再多,也無濟於事,但他們的形象思維還是挺不錯的,所以讓學生在觀察老師演示課件的過程中理解什麼是面積,學生雖然説的不是太準確,但我知道,他們已經理解其中的含義了。

三、師生彼此互動合作交流。

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積極性很高,運用數格子的方法比較圖形的面積,簡便而又準確。

三年級數學教師通用版教學反思5篇3

我們經常見到這樣一些數學課:有的教師講得井井有條,知識分析透徹,算理演繹清晰,學生聽得輕輕鬆鬆,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變式和實際問題卻往往束手無策;有的教師設計了許多細碎的問題,師生之間一問一答,頻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暢,但結果檢測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卻並不理想;有的教師注重精講知識,留出大量的時間練習各式各樣的習題,雖然學生解題能力尚可,但卻抑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潛能;有的教師讓少數優等生在課堂上唱主角,操作、演示、活動、彙報??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際上多數學生作陪客旁觀,個別學困生更如霧裏看花,不知其所以然。這些課在平時的聽課活動和觀摩教學中並不少見,其中有些課甚至還被評為好課。眾所周知,評價具有很強的導向功能。筆者以為,如果不對好課的標準進行重新認識,勢必會影響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本文擬從以下四個方面探討一堂小學數學好課的評價標準。

“一個都不少”——面向全體學生

班級授課制的課堂教學,以統一化的集體教學為特點,強調教學要求、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教學檢測等方面的一致性。它以假設的全班學生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的一致性為前提,教學中就容易“一刀切”。一堂好課,首先應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可能的發展。面向全體學生,就意味着承認差異,因材施教。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制約着學習的結果,由此而產生的差異將導致不同的學生表現出不同的數學學習傾向。承認學生的差異性,並不意味着搞“填平補齊”,而是在致力於絕大多數中等水平學生髮展的同時,還要使那些在數學方面學有餘力的優生脱穎而出,學有困難的學生學有所得,達到基本要求。

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應依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班級學生的實際,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師與學生個體或教師與學生羣體的單一課堂交往模式,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向交流、多邊互動的立體結構;應有效地採用活動化、探索性的學習方式,通過合作、討論、交流,發揮“學習共同體”的作用;應在練習層次上“上不封頂,下要保底”;應對某些特殊學生(特優或學困)給予特殊政策;應使課堂成為每一位學生充分發揮自己能力的舞台。

“在活動中學數學”——關注學習過程

“數學是人們在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的基礎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應用的過程,這一過程充滿着探索與創造”(引自《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徵求意見稿)。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只是接受現成的數學知識,而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的過程。許多東西是教師難以教會的,要靠學生在活動中去領會。只有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才是有效的學習。一堂好的數學課,教師應十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向學生展示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引導學生參與概念、法則的形成過程,暴露學生學習知識的思維過程。具體説,教學時應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幫助學生獲得新知學習的必要經驗和預備知識(奧蘇貝爾稱之為“先行組織者”),從而為新知學習提供認知固定點,提高學習者認知結構中適當觀念的可利用性;應啟發學生從原有認知結構中找準新知的生長點,不僅要考慮學生學習新知識所需要的基礎,而且充分考慮學生對將要學習的新知識已瞭解多少,從而確定新知學習的起點(維果茨基稱之為“最近發展區”);應突出新舊知識的不同點,在比較中發現矛盾,引發認知衝突,使學生達到“憤悱”的狀態,為學習新知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保持學習動機,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

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應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讓學生去親自體驗,決不去教;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讓學生親自動手,決不替他做;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説的,讓學生自己動口,決不代他講。為學生多創造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些活動的空間,多一點表現自我的機會,多一點體嘗成功的愉快,真正做到“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則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數學的生命在於應用”——注重學用結合

數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數學的應用業已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不少專家指出,數學教學不能“掐頭去尾燒中段”,要重視數學模型的建立和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一堂好課,不僅要讓學生建構知識的意義,還應使他們懂得知識的來源和實際應用,“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引自《小學數學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一方面,數學課本中有許多知識的教學都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特別是幾何初步知識、統計知識及一些應用題的學習,都是從實際出發,經過分析整理編成數學問題的;另一方面,由於課本的容量有限,使得許多學生熟悉的喜聞樂見的生活事例未能進入課本。因此,教師應處理好數學的學與用的關係,注重學用結合,進一步認識和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三年級數學教師通用版教學反思5篇4

1.聯繫學生實際創設教學情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數學教材中“口算除法”一課是以“植樹”的情境來呈現的,這一情境雖然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但在秋季並不切合實際。因此我就結合我校一年級新生的招生情況,讓學生從具體情境中獲取相應的信息,感受到生活中存在數學問題;接着從學生熟悉的“排座位,需要幾張桌子”的實際情境引入除法算式,讓學生結合實際問題感受計算來自於解決問題的需要,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認識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

2.提倡算法多樣化,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由於學生的知識背景及個性差異,面對同一個數學問題、同一道口算題時,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思維方法必然會不一樣,他們往往會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思考角度出發,產生不同的計算方法。本節課學生在解決“每班各需要多少張桌子”這一問題時,由於創設的問題中包含有顯性條件(每班的人數),也有隱性條件(每張桌子可以坐的人數),因此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出現了以下兩種情況

(1)如果每1人需一張桌子,有多少人就需要多少張桌子,也就是44÷1=44(張),48÷1=48(張),46÷1=46(張);(2)如果每兩人需一張桌子,桌子的張數就是人數的一半,也就是44÷2=22(張),48÷2=24(張),46÷2=23(張)。另外,學生在計算時口算的方法也不盡相同。教學時,我把計算教學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探索除法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我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靈活性,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在交流比較中體會算法多樣化。

3.本課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除法(沒有餘數),設計這一問題時,我首先考慮到三班的人數為46人,46÷4是一道有餘數的除法算式,在此我把重點放在了前兩個問題上,先出示了一班、二班各能分成幾個小組。學生在掌握算法的基礎上很快便解決了這兩個問題,然而學生並未因此滿足,他們更感興趣的是三班應如何分組。於是,學生紛紛列式進行解答:46÷4=11(組)……2(人)。但課堂上我沒有及時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只看到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課堂上如果能及時引導學生結合我班的實際情況進行思考、討論、交流,會使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以及個性得到更好的發展。以下是課下我瞭解到的學生分組情況:(1)前11個小組,每組4人,最後2人分為1組,三班能分12個小組;(2)前10組,每組4人,最後6個人每三人一組,共分12組;(3)前10組,每組4人,最後6人分為1個大組,共分11組。

三年級數學教師通用版教學反思5篇5

《買文具》一課是學生在三年級學過“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這一基礎上學習的“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

本課教學中我首先通過“買文具”的具體情境,從學生熟悉的現實題材中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並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這不僅充分利用了學生原有知識、經驗這一寶貴的學習資源,而且表明了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然後將問題集中到用“豎式計算”,突出本節課的知識重點,掌握基本的筆算方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先估商,再計算,將對估算意識的培養滲透在每個環節中;最後通過適當的練習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筆算技能。

一節課下來自認為很完美,認為學生已有了一定的認識,應該很好接受。結果在練習中發現錯誤百出:

1、商的位置不對,尤其是商是兩位數的。

2、當商是兩位數時,寫上十位上商後不知道跟除數相乘,直接寫一個跟被除數一樣的數。比如:“100除以10”,應該讓學生學會從高位算起,前一位不夠除,就看前兩位,然後再進行計算。也就是十位上商1與除數相乘應得10,而有些同學直接寫出商10,與除數相乘得100。

3、做“140除以20”這樣的題時,應是個位上7與20相乘得出140,而有的同學寫商的位置不對,把商寫在十位上,再把7與除數相乘得14,個位上的商又補上0。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30mqw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