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角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精選8篇)

角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精選8篇)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角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精選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角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精選8篇)

角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1

在教科院張老師和學校領導老師的幫助下,我執教了《角的初步認識》這節課,自我感覺較以前的數學課堂提高了一大截。現自評一下。

縱觀整節課,感覺優點有三:

一、能夠做到環節緊湊,思路清晰,從而形成一個較好的教學框架:首先是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其次是放手學生,探究新知;最後是歸納總結,拓展延伸。其中第二大環節又包括5個小環節,即找角、抽象出角的特徵、畫角、做角及研究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二、能夠在導入新課中把問題的切入點拋給學生,如:你們最想知道角的哪些知識?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入手,主動進入到學習的情境中去。而不是讓老師牽着鼻子被動前行。

三、在突破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一知識難點時,能夠利用電腦多媒體的優勢,巧妙突破。尤其是利用兒童化的語言,讓學生化難為簡。

但不足之處也有幾點:

一、只備教材,而對學生卻備得不夠。

比如:在找角的特徵時,老師意在引着學生用自己的話説出尖、線等,從而再轉到數學中的語言:角、邊等。但孩子的認知前提卻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説不到點上,只説成折、橫,他們的回答讓老師也無所適從。而有的學生則無所不知,直截了當地説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稱。讓老師又覺得心中不甘,意猶未盡。

二、在教學過程中,語言不夠簡煉。尤其是對一些數學術語把握得不夠。導致學生對角的認識不是很清晰,從而在數角時走了許多彎路。

通過這次研討課,我感覺自己受益非淺,並由衷地慶幸自己能獲得這次難得的機會,並時時提醒自己,在以後的教學中,努力進取,從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角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2

第二次上完“角的初步認識”這本節課,又聽了各位老師的點評,收穫很多。本課是教學角的初步認識。這些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教學的。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讓學生經歷找角、摸角、、認角、做角、比角、畫角的過程,使他們深刻認識角。找角是讓學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樣的角,由直觀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過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頂點和角的兩條邊,為認識角的特點做鋪墊;認角是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對角的認識,怎樣才是一個角;做角是讓學生用自己準備的材料動手做角,讓學生認識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比角是用活動的角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畫角是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角。

我反思這節課上得好的地方有以下兩點:

1、結合生活情景引出角,並從觀察實物中抽象出所學的角,使學生經歷數學知識抽象的過程。感受知識的現實性,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現實問題,從而激發起探索數學的興趣。

2、通過實際操作活動,幫助學生認識角。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兒童的智力活動是與他們周圍物體的作用密切聯繫在一起的,也就是説:兒童的理解來自他們作用於物體的活動。

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是一項重要的智力活動,特別是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學生往往缺乏感性經驗,只有通過親自操作,獲得直接的經驗,才便於在此基礎上進行正確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數學的概念和法則。因此,我在教學時根據兒童學習的這一特點,通過實際操作活動。如摺疊、拼擺、製作學具等,來幫助學生學習。

但在教學過程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在比較角的大小這一環節,其實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目的要讓學生學會怎樣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並能體會到角的大小和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係,而和角兩邊的長短是沒有關係的。雖然教學想法及教學思路還好,比如用兩個大小一樣、兩條邊長短不一樣的角來比較大小,為了證實角的大小和角兩條邊的長短是沒有關係的。但是這個環節的設計不是很好,學生們對這個知識點還理解得不透。應該借用一個活動的角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如果這樣的話,教學效果應該會更好一點。

角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3

“現行的教本就是最好的參考書。”“當書本的內容已經不能滿足我們的教學時,教師要大膽刪改,選取最適合本地區的孩子的資源進行教學。”

這是我去年參加省優質課堂觀摩活動時,一位參與人教版編寫的教授説的話。這兩句話,到現在我還記憶猶新。因為它告訴我:要相信書本而不能迷信書本;要善用教科書而不能盲從教材;要用一顆科學的、研究的心去教我們的書,這樣才是對我們的教科書最大的尊重,對教研最大的尊重。

本學期,我們學校數學科組對二年級的《角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內容進行研究,打磨精品課。該開展研究,老師們就嚷開了:精品課是什麼概念?我們這樣一間小學校,基層中的基層,也能搞精品課,我沒有本事,你去搞吧。”我問:“為什麼我們就不能搞?”“我們的.基礎不好,我們的設備不夠先進,我們對電腦不夠精;還有,我們想不來這麼多花俏的課件,人家的課件都美死了,都不用書本的內容,我們要是用書本的內容,輸定了!”

老師們的話讓我無言以對,是的,比賽嘛,“先進”兩個字在任何時候都吃得開。我們只是一間基層學校,要開展精品課程,真的很不容易,但是放棄不是我們的作風,獲不獲獎,一點關係都沒有,關鍵是我們要研究,要進步,要發展,精品課程建設市裏的教研重頭戲,一定要踐行!

我跟老師們説:“課件再美,也就是完成教學的輔助工具,它只是教學手段的載體。如果書本原有的材料已經足夠我們完成教學,我們就把最簡單的事情最好,那就是成功!我們追求不來精美,我們就追求樸素美!黃愛華老師拿着一根粉筆就能上出讓人叫絕的好課,我們只要在這過程中努力了,進步了,就達到我們的要求了!”我把上面這兩句話跟老師們説,大家彷彿有所感悟,就開始研究了。

於是,我們就開始動手。上什麼課我們早就確定了,這跟我們學校的校驗已經我們學校的課題生相符合的,就上二年級的“角的初步認識”。

研究中,我們發現:書本的主題圖生動有趣,知識面豐富,切合學生生活,完全符合我們的學情,足夠我們順利進行教學的,就沒有必要再標新立異,我們好好利用教科書。把它用好,上好。

考慮到要讓老師們實實在在地發展,而不是“做”一個漂亮的課。用這樣的程序:備課——説課——集體備課——試教——修改——試教——修改——定型這幾個步驟來進行。

彭老師設計的這節課,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在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的基礎上建立角的概念。

學生對於角究竟有多少認識呢?在一年級的時候,學生曾經有過觀察物體的學習體驗,學生覺得在長方體、正方體上都有一些尖尖的角,可以説對於角的認識他們是比較模糊的,只是直覺中感覺角應該是尖尖的,另外學生也認識了一些平面圖形,這些平面圖形中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所以,角的認識首先應該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出發,通過讓學生自己指指身邊的角,學生指出後教師將學生指的在黑板上畫出,當發現老師畫的和自己説得不符合時,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和知識體系發生了矛盾,在矛盾中感知原來自己所説的只是角的頂點,角還需要有兩條邊,並規範了摸角的方法。

二、重視操作活動,提供適當的材料,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

通過摺疊、拼擺、測量、製作學具等多種形式,使學生在主動探索中建立具體感性認識,從而輕鬆理解並掌握各種特徵,更好地實現學習目標。概念的獲得或者空間觀念的建立,要能夠讓學生自我建構,不能夠就概念而概念。老師設計了指一指、看一看、比一比、畫一畫,這樣幾個環節來激發學生探索和建構的興趣。找,就是找到角在生活中的原型,能夠在生活中找到各種各樣的角,豐富學生對於角的感性認識,實踐證明,學生的感性經驗越豐富那麼形成認知就越容易,感性經驗越多,學生的認識就越完整。看,就是通過引導學生觀察來人是從生活中抽象出來的幾何圖形——角,讓學生通過觀察來區分出各種各樣的角是有相同點的,通過相同點的尋找概括出角所共同具有的本質屬性,從而概括出角的特點,和角的各部分名稱,在這些步驟中,學生調動了生活經驗,充分的運用感知覺,饒有趣味的自我建構了角的概念,這個概念雖然可能還不夠完整,但是在孩子們的心裏,應該是一種非常清晰的幾何圖形。

角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4

《角的初步認識》是二年級上冊課本第23、24頁的內容。這節課雖然內容簡單,但由於學生年齡較小,加上生活經驗不足,在教學過程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講清,尤其是“角的大小與兩邊無關”這一教學難點,學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我在備課時精心設計每一教學環節,儘可能讓學生自己動手去發現知識,感悟其中的道理,用興趣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其主動地參與到數學活動之中。我的設計思路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角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在課的一開始,從學生熟悉的校園生活情景引出角,並通過觀察實物抽象出所學的角,使學生經歷抽象數學知識的過程,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現實問題從而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

二、引導探究,形成表象

1、讓學生找一找周圍哪些物體的表面有角。在找角的過程中,讓學生初步體驗到“角”這一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和解釋生活。

2、學生依據對角的各部分的認識,自由選擇材料做角,在相互交流中發現角有大有小,從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麼因素有關,這樣的教學不僅符合學生由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還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發揮想象,形成表象。這節課的練習是我精心設計和安排的。教材上練習八的習題穿插在整堂課中,避免了集中練習給學生造成的疲勞感,特別是在課的末尾安排學生利用角來創作畫,講趣味性、創造性、思維性融為一體,豐富了學生對角的認識,同時也使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得到極大的鼓舞,可謂一舉多得。

4、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活動。“角的初步認識”直觀性、操作性比較強。我設計了找一找、做一做、畫一畫等活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充分活動起來,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建立了角的表象,豐富了對角的認識,發展了空間觀念,真正體現了“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過程”這一基本理念。

5、給學生創設自由度較大的學習空間與時間。教學中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尤其是做角的環節,為學生提供了創新的思維空間,學生依據對角的各部分的認識,自由選擇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發現角是有大有小的,進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麼因素有關,並能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參與。

三、本課的不足之處

1、課堂氛圍不夠活躍。

2、教師語言單調,不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角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5

《角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學習的,但通過前測學生對於角這個圖形只有3個學生知道,有3個學生認為是直角,所以在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擺一擺、找一找、説一説、畫一畫、玩一玩等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實踐操作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

首先我通過擺學過的圖形讓學生初步感知一下角,再讓學生找找生活中的角,在學生敍述找到的角時,由於自己沒有規範的引導學生怎麼來表述找到的角,學生在指角的時候有點雲裏霧裏,指的都是一個點。

然後從實物中抽象出角,讓學生小組合作找角的特徵,通過練習判斷角讓學生鞏固對角特徵的認識。

在畫角環節中,我先提醒學生畫角用到的工具,還有是要畫清哪些東西,其實沒必要,只不過自己不放心,可以放開讓學生同桌交流畫角的方法後自主畫角,在電腦演示畫角的正規方法後,可以讓學生去畫和第一個方向不同的角。玩角意圖是讓學生理解角的大小指兩邊張開的大小而不是學生印象中的哪個角面大,角就大。然後再讓學生理解和邊的長短沒有關係這個知識點,自己在教材處理上超過了教材本身的難點,所以在設計中自己只要點到數學上角的大小指什麼就可以,沒必要讓學生理解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沒有關係。這個空出來的時間可以通過練習讓學生去感知角的大小。

如從正方形上剪下一個角,讓學生去選擇會是哪個角,在找的過程中學生體會角的大小。還可以安排學生創造角,讓學生花更多的時間去感知角。

角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6

成功之處:

1、角來源於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在認識角時,我藉助學生熟悉的三角尺導入,先讓學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這裏學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時指的是角的頂點處。充分利用學生認知過程中的這一知識盲點,通過三次指角,使學生逐步建立了正確的角的表象;而且這三次指角逐漸滲透了角是從一點引發的兩條射線組成的這一知識,為學生以後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做好了鋪墊。然後讓學生從剪刀、紅領巾、鐘錶上找一找角,給了學生一個抽象知識的過程,準確過渡出角的幾何形象。再用一組判斷題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徵,這樣的設計既體現了角來源於生活用充滿了數學味。

2、動手操作,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徵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創造角的環節首先是對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的進一步鞏固,而且讓學生在拉動活動角的過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變化的。但是關於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仍然是無法確定的,因此我設計了比角的環節。當課件出示兩個大小一樣但是角的邊長不一樣的角,大多數學生傾向於邊長的角大,這時老師通過重疊法把兩個角重疊在一起,引導學生髮現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無關。這巧妙的一比,不單幫助學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邊的長短無關,還讓學生學會了怎麼樣比較兩個角的大小。隨後的畫角也是對知識的不斷鞏固畫一個和第一個角大小不一樣的角。

不足之處:

1、在每個環節結束之後,我的小結語不多,沒有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使得環節與環節之間過於零碎。

2、沒有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比如在鐘錶上找角時,有學生比劃出了一個圓形,我預設時沒有想到,因此我只是問了一句:這是角嗎?然後讓其他學生來找角。其實我可以在學生認識了角的特徵後再回過頭來看看,説説為什麼圓形不是角,可以幫助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徵。再比如在反饋用毛線創造角時,預設是同桌合作拉出一個角,讓他們説説角的頂點和邊分別在哪裏,然後鬆開其中一條邊,讓學生判斷這還是角嗎,體會角的邊必須是直直的。但實際反饋時,上來展示的第一組用毛線拉成了一個三角形,第二組用毛線和吸管拉成了一個T型,實在是出乎意料之外,我只是匆匆就走了個過場。後來在其他老師的指導下,我發現其實這是很好的生成資源,可以和練習中的數角聯繫起來。我沒有好好利用,實在是可惜。

角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7

《角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已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習角的初步認識,既是實際生活的需要,也是學生後面繼續學習幾何知識的需要。在具體編排上,教材結合生活情境,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引領學生經歷由具體到抽象的認識過程,使學生初步認識角,同時通過多種活動及動手操作,調動學生多感官的參與,使學生從多角度認識角。

根據學生情況及本課的要求,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技能目標:結合生活及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稱,初步學會用尺子畫角,體會角是有大小的,感悟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程度有關。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豐富多樣的活動中,豐富學生對角的直觀認識,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3、情感態度目標:使學生能積極地參與觀察、操作、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並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通過學生自己製作角,增強學生的數學的應用意識。教學重點: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難點:引導學生會畫角,使學生通過直觀感知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有關。

一、反思教學的優缺點通過教學演示,本人感覺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應該是理想的,下面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具體談一談:

1、情景引入,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由於角在實際生活中有着豐富的“原型”,學生對此也有一定的經驗積累,因此我呈現了學生非常熟悉的校園生活情境圖,進而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由此引出角的教學,讓學生了解到角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對生活進行觀察的能力。

2、注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形式,讓學生看到數學知識形成和發展過程,親身體驗如何“做數學”

兒童的理解來自於他們作用於物體的活動,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學生往往缺乏感性經驗,只有通過親自操作,獲得直接的經驗,才便於在此基礎上進行正確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數學的概念和法則。因此在本節課中我通過找找、看看、摸摸、畫畫等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從直觀到抽象的理解什麼是角,角有什麼特徵,讓學生親歷數學知識的形成,從而建立起表象,突破教學難點。

3、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力爭讓學生的數學學習和活動是一個生動的,主動和具有個性的過程。本節課中,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教學中,教師精心組織課堂教學,有效地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真誠地與學生合作,共同創造一種新的課堂文化。

二、反思問題,及本次教學實踐的收穫及悟出的道理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實踐,可以説讓我收穫多多,而教師只有積極主動地把握臨時生成的環節,及時反思和調整教學內容,才能更有效的來調控課堂!首先談談我的收穫:

1、做為一名教師,要主動駕馭教材,從整體着眼,優化教學內容,為學生主動學習提供條件,增強知識建構的有效性。

由於製作課件時,教學素材有限,所以只能讓學生觀察課本上校園圖,並沒有採用學生實際生活的校園圖,並且不能從其中的實物中抽象出角,使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抽象過程,感受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如能採用學生自己生活的校園圖,應該可以大大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變成了願意主動去探究新知,讓學生理解數學就在身邊。

這也讓我領悟到:教材只是教師教學的一個憑藉,而不是惟一的標準。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合理的加工,改造,重組出具有遷移性、思考性,再生力的教學活動。因此,我們要樹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觀念,從而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要讓學生暴露認知的障礙,使數學學習成為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長久以來,我們的教育往往只重視知識的傳承,而忽視了學生動手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現代教育要求我們必須創設一種環境,有意識地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知、感悟和體驗,進而上升至智慧。

本節課我設置了讓學生指角的活動,在此活動中,有部分學生指出的角就是一個點,在教學中,我並沒有急於糾正學生的錯誤認識,而是充分利用了學生認識過程中的這一知識“盲點”,讓學生暴露認知的障礙,巧妙地引導學生自己正誤,把學生對角的認識自然地從生活實際過渡到數學知識,這樣學生並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構建新知。

3、提問要抓住學生的思維方式,要促使知識逐漸深化這也讓我領悟到:教師在設計提問時,要抓住學生的思維方式提問,這是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刺激素。提問時,要特別注意方法和技巧,語言要生動、形象、具體,有一定的啟發性,同時要針對學生掌握知識的實際和接受能力來提問,讓學生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能跳着摘桃子,讓學生學習能力弱的學生也能跳着摘桃子。

三、對不足之處的改進策略及設想。

通過本次的教學,本人也增加了幾點小設想:

1、能否增加有現實意義的內容,使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得到發展內容的選取應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在學生在處理練習時,能否增加有現實意義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將所學知識能運用到生活中去,讓學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

2、增加課堂的預見性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發現在上課前,教師要能預見學生會在哪一個問題上出“意外”,本人對課堂的預見性還不夠。這也是本節課的問題之一。但是也讓我領悟到:在教學應該沿着學生髮展的路徑來進行。科學的教學過程是一個開放的、不斷生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許多不確定性和非預定性的因素。課前時,教師要能預見學生會在哪一個問題上出“意外”,教師就應該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當面對突如其來的“意外”時,教師就應該及時地抓住並納入教學內容之中,使之適應學生的需要在這方面我還很欠缺,還有待我在教學去實踐去探索!

經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更注重了自身知識的拓展,注重學生“學會學習”能力的培養,鼓勵其積極瞭解更多的有關知識,獲得進一步學習的能力,教育學生學以致用。

角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8

3月22日在德培有幸聽了三位老師的課,不敢説學到了很多東西,但對我有着很大的啟發。三節課都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先進理念。

虞棋健老師教授的《角的初步認識》一堂課,導入有心意,整堂課思路清晰,過渡自然,以開放題收尾使課有了延續。

教師以表演節目《剪五角星》導入,從上課的一開始就牢牢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然後提問“怎樣的小朋友才能得到五角星呢?”通過學生們的積極回答又提出了希望,“老師希望我們班的小朋友人人都能得到五角星”從而又一次“騙取”了學生的心。看似簡單的導入卻激發了學生強烈的“虛榮心”或者説“好勝心。”接着很自然的過渡到,“為什麼叫五角星呢?”切入正題。

因為角的概念對兩三年級的學生來説是很抽象的,或者説學生是很模糊的。虞老師首先讓學生指五角星上的角,通過學生的思考、合作,教師的啟發、講解明確了角是由一個點,兩條直直的線組成的。在這個形成概念的過程中教師並沒有正面指出學生的錯誤認識,也沒有直截了當告之,而是通過學生自己探究,同桌討論,進而得到教師的肯定來得出的。可以説整個過程,問題的發現,以及解決都是由學生自己完成的,教師只是充當了一名組織者。這裏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教師的角色轉換。

在初步建立了概念以後,教師在讓學生找生活中的角時又反覆強調了指角的正確方法:從一點引出兩條線。這為今後學習角的形成打好了基礎。之後回到了“數學“領域中研究的角,從實物中分離出了角。明確了角的各部分名稱及組成。判斷角這部分加深了學生對角的組成特點的認識。在製作角這個環節當中,虞老師先提出了活動的要求,之後再讓學生動手,在整個過程當中適當參與其中加以指點。使學生的合作交流更有目的性、實效性,讓小組合作學習真正落到了實處。

虞老師設計的練習,從“足智多謀——火眼金睛——七十二變”三個練習題層層緊扣,很有梯度性。最後的開放題更是昇華了本堂課,使課得到了延伸。

對於本堂課讓我產生疑問的是,課上的太順利了,反而覺得上這堂課的真正價值不是太大。學生上了這堂課以後好象學的東西不是太多。所以我覺得是不是對學生的知識起點了解的不夠深入。

以上只是本人的一點體會,不妥之處難免。

標籤: 教學 反思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0yp3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