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草船借箭》教案九篇

《草船借箭》教案九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草船借箭》教案9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草船借箭》教案九篇

《草船借箭》教案 篇1

一、教學要求

1.瞭解本課故事,認識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識,有肚量,有膽略。

2.能從課文中具體瞭解人物的性格,體會首尾呼應的寫法。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二、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介紹時代背景。解題,學習生字,給課文分段。

教學過程:

(從略)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講讀課文。先突破重點段“借箭經過”(6—9節),再突破重點“借箭起因”(1—2節)。

教學過程:

(一)直奔重點段“借箭經過”。

1.導入性設問:課文分成幾段?諸葛亮為什麼要借箭?哪一段寫他借箭?

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起因準備經過結果

2.讓學生解釋“妒忌”的詞義。教師板書:妒忌

(二)學習重點段“借箭經過”。

1.掌握內容。

①自由讀課文,讀前出示投影片,按以下問題邊讀邊找:

諸葛亮在什麼時間什麼天氣去借箭?草船借箭後是怎麼回來的?和誰同去?向誰借箭?

學生回答後,教師按問題的順序在黑板上寫出:第三天四更大霧漫天順水順風魯肅曹操

②由一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帶着“諸葛亮怎麼借箭”這一問題邊聽邊找答案。

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繩索連船一字兒排開擂鼓吶喊頭←尾→頭

③讓學生按板書順序簡單複述“借箭經過”。

2.理解內容。

①讓學生從板書的逐項內容分析中,瞭解諸葛亮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A.從“第三天四更大霧漫天”瞭解諸葛亮(時間選得好,天象算得準)是“知天文”的人;教師板書:知天文

B.從“順水順風”瞭解諸葛亮(想得周密,知水知風)是“曉地理”的人;教師板書:曉地理

C.從“魯肅同去”瞭解諸葛亮(知魯肅聯合抗曹心誠,能夠幫助做準備,並且不向周瑜吐真情)是“善知人”的人;教師板書:善知人

D.從“向曹操借箭”瞭解諸葛亮(知曹操用兵謹慎,只用箭射決不出兵)是“善知人”。

②引導學生理解諸葛亮“談笑”的“笑”字的含義。(“笑”是對魯肅的安慰;“笑”是對曹操80萬大軍的蔑視;“笑”是對借箭成功充滿了信心。)

③出示投影片,讓學生從以下板書內容的分析中,瞭解諸葛亮“巧籌劃”的本領。學生逐項分析後,教師板書:巧籌劃

“繩索連船”(便於指揮,不會走散)

“一字兒排開”(受箭面大)

“擂鼓吶喊”(虛張聲勢,增多弓*手)

頭←尾→頭(兩面受箭)

④小結:讓學生從“知天文”、“曉地理”中瞭解諸葛亮是一個“料事如神”的人;從“善知人”、“巧籌劃”中瞭解諸葛亮是一個“足智多謀”的人。

(三)使學生從“料事如神”、“足智多謀”兩詞中,領悟出諸葛亮是一個“神機妙算”的人,自然導入“借箭結果”(10—11節)這一段。

引導學生理解:

1.諸葛亮:按期如數得箭,巧把造箭變借箭表現出他的智與謀已達到爐火純青、左右逢源的地步。

2.周瑜:“長歎”、“不如”等詞語説明他不得不服,自愧不如,自己的智與謀在諸葛亮的眼中不過是雕蟲小技而已。

(四)學生理解以上內容之後,教師再引導學生突破難點:“借箭起因”(1—2節)。

學習方法:分角色朗讀,其他學生做人物心理分析。

周瑜:表面客氣設下圈套→步步相逼話裏藏刀→置人死地而後快。

諸葛亮:表面糊塗早已察覺→立下軍令狀胸有成竹→置於死地而後生。

(五)總結全文

借箭起因—置於死地→捏把冷汗

借箭結果—死裏求生→拍案叫絕

讓學生從“捏把冷汗、扣人心絃、拍案叫絕”的心理體驗中,進一步理解諸葛亮的高尚情操:以自己的才智、計謀、膽識,既教訓了周瑜又顧全聯合抗曹的大局。

《草船借箭》教案 篇2

設計理念:

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之一可謂家喻户曉,婦孺皆知。這部書之所以能煥發出如此雋永的魁力,其最吸引人也是最富生命力的地方在於塑造出了一系列血肉豐富、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我們應把小説所創造出來的成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通過語言在孩子們的大腦裏儲存下來,使這些人物形象能夠活靈活現地、生動傳神地展現在孩子們的面前,通過品讀活的語言使人物的形象豐滿起來。這樣諸葛亮運籌帷幄、胸有成竹、雍容大度、神機妙算的形象才會“立”在孩子的心中。

教學目標:

1、認識10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妒忌、都督、推卻、遲延、探聽、私自、調度、水寨、擂鼓、吶喊、支援、丞相、軍令狀、自有妙用、神機妙算”等詞語。

2、自主閲讀,理解課文內容,認識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體現在知天文、懂地理、識人心。

3、分角色朗讀課文,能簡要複述課文內容。

重點:感悟人物形象,從“草船借箭”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難點:通過具體語句感受人物特點,並通過讀表現人物個性。

教學準備:

1.推薦學生閲讀古典歷史小説《三國演義》中有關諸葛亮的篇章。

2.把相關的句子製成課件。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簡介背景

1、板書課題,啟示談話。

我們國家有着燦爛的歷史文化,我國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你知道四大名著指哪些書嗎?今天我們學習的《草船借箭》這個故事就節選自著名歷史小説《三國演義》。誰來説説這個故事主要寫了哪幾個人?誰向誰借箭?

(主要寫了諸葛亮、周瑜、曹操、魯肅,是諸葛亮向曹操“借”箭。)

2.簡介時代背景。

課件出示:

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各據一方,相互討伐,史稱“三國鼎立”。當時曹操實力雄厚,剛剛打敗了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於是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裏幫助作戰。孫權手下大將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設下圈套,假意讓他負責趕造十萬支箭,企圖以造不成箭違誤軍令的藉口加以陷害,於是就發生了這個故事。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學生已經初步具有默讀能力,能在默讀中體悟情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2.引導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3.檢查預習,鞏固生字詞。

(1)指讀課文,正音

(“擂”,應讀léi,不能讀lèi;“丞”,讀chéng,不能讀céng;指導寫字時,“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延”要注意與“廷”區別;“援”的右邊是“爰”不是“愛”。 “丞”字應提醒學生注意筆順。)

(2)結合上下文體會詞語的意思。

妒忌:對才能、名譽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懷怨恨,本課指周瑜因諸葛亮比自己強而忌恨他。

懲罰:嚴厲地處罰。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處。

神機妙算: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謀劃,形容有預見性,善於估計客觀形勢,決定策略。

三、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請同學們再讀課文,想一想,這篇課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重點寫了哪些內容?

2.“草船借箭”這個題目的題眼是哪個字?圍繞“借”課文講了哪些內容?

(先寫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寫了諸葛亮借箭的準備;然後重點寫了草船借箭的經過;最後寫了事情的結果—箭如數交付周瑜,周瑜自歎弗如。)

[課文結構嚴謹,故事以“借”為線索。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敍述得清清楚楚,引領學生概括內容,提高學生閲讀能力。]

四、品讀借箭原因,感受人物特點

1.指名讀第1自然段

2.諸葛亮的才幹怎樣?周瑜妒忌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嗎?文中哪些詞可説明請畫出來。

(“挺”、“才”,指導朗讀稍重些。)

3.自讀第二自然段段

a.課件出示:

思考:周瑜“請”諸葛亮商議軍事,他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從哪兒看出來?

b.討論、交流:

(周瑜開始以“公事”為由迫使諸葛亮不要推卻,接着又以“十天為限”故意刁難,最後當諸葛亮答應三天造十萬枝箭時叫諸葛亮當面立下軍令狀,以便抓到字據,日後好加害於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設下計來陷害諸葛亮。)

[在學生整體感悟課文內容後,已經對人物形象有了初步瞭解。結合課始時代背景的介紹,他們能在字裏行間洞悉人物的內心然後自由發言,各抒己見。]

4. 周瑜的真正目的是陷害諸葛亮,而諸葛亮為什麼不拆穿他,反而接受趕造十萬枝箭的任務,並且立下軍令狀?

5、周瑜居心叵測,諸葛亮運籌帷幄,請同學們體會他倆每次對話時,各人心裏可能想些什麼?他們在説話的時候會是什麼表情?什麼語氣?試着讀一讀

6.分角色朗讀1、2自然段,體會人物性格特點。

[邊議邊讀,讀後評價,通過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讀,讓文中人物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鮮活起來。]

五、設置懸念,佈置作業

1.諸葛亮立下軍令狀,只要三天就造好十萬支箭,他答應的是否太多草率?他將怎樣做呢?下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這篇課文。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1.2自然段,體會周瑜、諸葛亮的不同心理。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一..回顧導入,切入中心

1.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19課《草船借箭》。(出示題目)

2.上節課,我們已經瞭解了課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結果是(周瑜長歎説:“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3. 使周瑜自歎不如的是諸葛亮的什麼?(板書:神機妙算)。

“神機妙算”什麼意思?

二、探究課文,感悟“神妙”

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在哪些地方?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把你認為最能表現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句子劃出來,再用心體會,諸葛亮到底神在哪裏,妙在何處?

(學生讀文討論,教師巡視,點撥引導)

討論交流,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

(一)知天時

1、課件出示:“這時候大霧滿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

(1)創設語境,感悟朗讀

①這場大霧,諸葛亮和魯肅都看到了,請大家體會,魯肅看到這場大霧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

② 假如你是魯肅,怎麼讀這個句子?

③ 那麼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又是怎樣的心情呢?誰來讀讀。

小結:選擇這樣的天氣,説明諸葛亮精通天文、氣象,預測準確。正因為大霧漫天,什麼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輕易出動只叫射箭,諸葛亮借箭的妙計才得以實施。

(2)聯繫上下文,體會知天時

① 光讀這句話就能看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嗎?也許是湊巧趕上大霧滿天呢?請聯繫上文,找到可以聯繫的句子

(指名回答:“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祕密地把魯肅請到船裏。”)

②前兩天沒動靜可不可以不寫,直接交代: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祕密地把魯肅請到船裏。這樣寫多簡練,這樣改好嗎?為什麼?

(組織學生議論。)

[引導學生議論、誦讀原文,要讀出諸葛亮的胸有成竹、從容不迫。在讀中悟到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準了這場大霧。]

小結:只有這樣寫,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諸葛亮的胸有成竹,對天氣情況瞭如指掌。怪不得周瑜一聲歎息: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二)懂地利

諸葛亮算好了大霧天,那麼他又是怎樣找準借箭的地理位置的呢?

1、“諸葛亮吩咐把二十條船用繩索連接起來,朝北岸開去。”

(把船隻用繩索連接起來,一字兒擺開,既便於統一行動,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檔,使受箭面積大。)

2、“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兒擺開,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

3、“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去受箭。”為什麼?

(兩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體平衡。)

可見,諸葛亮方方面面考慮得那麼周密、那麼成熟、那麼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們説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

4、“天漸漸亮了,霧還沒有散……可是這邊的船順風順水,已經駛出二十多裏,要追也來不及了。”

(滾滾長江東逝水,長江水流方向向東,風向向東,因此船受箭歸來才會順風順水,這就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看來諸葛亮也早已算準了借箭的地理位置。難怪周瑜長歎一聲,説——

(生讀: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識人心

草船借箭的成功,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那就是諸葛亮十分了解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他算得準不準呢?從那裏可以看出來呢?

1、“曹操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説:“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箭好像下雨一樣。”

(引導學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氣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進攻,正中諸葛亮的下懷,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2、“魯肅吃驚地説:“如果曹兵出來,怎麼辦?”諸葛亮笑着説:“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在這篇課文中,寫諸葛亮説話的地方有11處之多,但只有這個地方寫到了諸葛亮的笑。你怎樣理解諸葛亮的笑?”

[仔細體味,反覆品讀,品出語言之美、語言之妙,也品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品出人物的精神、人物的內涵]

3、老師覺得諸葛亮的話並沒有説完。“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這是話中有話、話後有話呀!你能把諸葛亮沒説出來的話説出來嗎?

4.小結:如此談笑風生,鎮定自若。怪不得周瑜長歎一聲,説——

(生讀: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人物對比,昇華感受

1、那麼,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諸葛亮呢?(提示後討論交流)

交流預設:

①周瑜的智商不如諸葛亮,因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②周瑜的胸襟不如諸葛亮,周瑜心胸狹窄,嫉賢妒能,而諸葛亮寬厚待人,善於把握全局。

③諸葛亮考慮問題的能力、觀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勝過周瑜。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①諸葛亮精通天文,氣象,利用有霧的天氣,其借箭的妙計才能實施。②利用曹操謹慎、多疑的性格特點,大霧滿天,曹操看不清虛實,不敢輕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慮周全,安排巧妙,諸葛亮用二十條船以繩索相連,一字排開,兩面受箭。)

四、鏈接詩句,擴展文本

1、課文學到這裏,大家是不是認為諸葛亮挺有才幹?請你選用一些四字詞語來形容諸葛亮。

(足智多謀 智慧超羣 精明能幹 知識淵博 神機妙算)

2、後人借這件事寫出了讚美諸葛亮的一首小詩:

課件出示:

一夜濃霧滿長江,

遠近難分水渺茫。

驟雨飛蝗來戰艦,

孔明今日伏周郎。

3.指名朗讀,背誦。

[這首小詩精煉的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經過,又讚美了諸葛亮的智慧,是對文本精妙的擴展和延伸。]

五、總結拓展

通過學習,我們體會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那麼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謀,他的本事從何而來,想知道嗎?請大家閲讀《諸葛亮全轉》、《三國演義》的46等相關章節。

《草船借箭》教案 篇3

其一,導讀即教師引導指路,學生閲讀為主。教師的談話、講授、板書等均應着眼於更好地“導”着學生去“讀”,使其儘可能地“自求得之”。

其二,導讀必須定向。導向何方?導致學生達到何種程度的聽説讀寫學習能力?這至關重要。因此,導讀須在教學目標(目的、要求)相當明確具體的情況下進行。

其三,教者“導”的思路應與學生“學”的思路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導讀教學過程既體現學生學為主體,又不失教師主導作用。

其四,閲讀教學中的字詞教學,是跨閲讀教學和識字教學兩個範疇的內容,在導讀過程當中應遵循閲讀理解和識字教學的規律靈活處理。

一、教學目標

1、學生能按大綱和教材要求掌握本課一、二類生字、新字;能結合課文,説明關鍵性詞語的意思;能運用“妒忌”、“必然”、“虛實”、“私自”造句。

2、學生能簡要複述這個故事;能在老師的啟發下正確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學生能口頭回答課後習題1中三個問題;能分清草船借箭的前因後果,培養由表及裏的邏輯思維能力。

4、學生能理解“妒忌”的危害,知道對比自己強的人,只應虛心學習,努力趕超,而不應妒忌;能聯繫實際,為諸葛亮的傑出才能和寬廣胸懷所感動,併產生崇敬、嚮往的感情。

二、主要教法

課題導讀;複述導讀;問題導讀;談話法。

課前預習要求:

1、讀通課文,説出課文大意。

2、能熟練讀出一、二類生字及其在課文中的組詞。

3、聯繫課文結合查字典解釋詞語:妒忌、甘受懲罰、推卻、吶喊。

第一課時

本課時教學目標:瞭解故事背景和課文大意。能簡要複述故事的起因和開始部分(借船)。理解“妒忌”、“推卻”、“軍令狀”、“甘受懲罰”、“自有妙用”等關鍵性詞語。滲透總目標4和1的內容。

教學過程要點:

1、抽查字詞預習情況。着重該課時目標中所列詞語和少數重要的二類生字詞的認讀。

2、導入:引導回憶第九冊中《赤壁之戰》的時代背景及其中周瑜這個人物;聯繫講授本課背景(見小黑板板書設計);引出並板書新課課題。

3、引導就課題質疑:見此課題,可能或應該想到些什麼問題?(見板書設計)

4、帶着上述問題聽讀(或自讀)課文。着重考慮“為什麼借箭”這個問題;經過和結果如答不理想,作存疑處理。

5、反饋課文大意後,着重以問題導讀,弄清“為什麼借箭”的問題。

教師引導看課後習題1(1)(2),聯繫課文開頭一段,默讀、思考、圈劃,然後展開討論。在反饋過程當中,教師注意引導由表及裏地認識借箭的真正原因,注意抓住關鍵性詞語理解。這一教學過程,教師要給學生較充分的時間讀書、思考和討論。

6、引導運用板書提示,默讀課文,每人自練複述故事起因,教師巡視,輔導後進生。反饋。

7、請學生找出“諸葛亮為借箭所做準備工作”這一內容所涉及的課文段落,並用一個詞語概括主要意思(借船)。再引導學生讀書,弄清借船方式(祕密)、數量、其它要求。

8、複述“借船”這一部分內容。練習方式:個別學生示範與羣體操練相結合。

9、小結:以承上啟下式終結該課時。課外作業:練習複述故事;給課文試分段。

板書設計:

△小黑板板書設計:

東漢末年三國狀況:

第二課時

本課時目標:學生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能複述故事中“借箭”和“結果”的主要內容。在教師啟發下,學生能正確地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更清楚地把握全文。滲透總目標4和1的內容。

教學過程要點:

1、引導學生説一説一類生字字形記憶及書寫時須注意之點,如“忌”(上聲下形),“督”(字形上寬下窄)等。當堂練習難寫易錯的幾個字3~4遍,組詞寫一遍。

2、以上課時“就課題質疑”中已解決的問題“起因”與“借船”導入新課。

3、以複述為手段,重點引導讀懂“借箭”這部分課文。

(1)找出這部分課文的起訖處(6~9自然段)。提出讀的要求:看誰能以概括各自然段主要內容的方式,複述這部分內容。引導督促每個學生認真看懂課文後再練習複述。組織交流。教師巡視輔導。

(2)教師根據複述反饋情況,引導學生更準確地掌握各自然段要點(用談話法)。注意理解關鍵性詞語“虛實”、“順風順水”等。引導看課文插圖,在課文中用~畫出與圖意相應的語句;討論:這幅圖着重表現了什麼意思?

(3)根據板書,再次自讀課文,練習複述,(鞏固性練習)中、優兩位學生反饋複述,組織評議。

4、默讀課文最後一節,討論“草船借箭的結果”。(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由表及裏地理解:課文結尾與開頭有無聯繫?怎樣聯繫起來的?)

5。引導學生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啟發性問題:(1)課文寫了幾件事?我們該按怎樣的思路(順序)給課文分段?(2)我們以前學過的分段技中,比較適合這課分段的是什麼?(先找出事情的經過部分,再看事情經過可分幾段)。學生分段,寫段意,交流。反饋。

6。結合分段及段意概括,練習簡要複述整個故事。創設情境,鼓勵學生上講台複述。

7。引導學生小結,簡要複述課文故事的方法,預告下節課內容:評論周瑜和諸葛亮這兩個人。請學生給這兩個人分別寫一段評語,就如老師給學生下評語(課外作業)。

板書設計:

第三課時

本課時目標:做口頭筆頭練習,着重完成書面造句。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能正確評價周瑜、諸葛亮這兩個人物,以完成總目標4的內容。

教學過程要點:

1、出示書面造句詞語,先進一步引導準確理解詞義、運用範圍,後完成書面造句。教師巡迴,蒐集“妒忌”一詞的好造句備用。

2、以這些問題引出對諸葛亮的評價:

(1)諸葛亮約魯肅上船取箭,為什麼只管飲酒取樂?(傑出才幹:準確預計天氣和曹軍反應)(2)諸葛亮會不會不知道周瑜是故意刁難或陷害他?既然知道,諸葛亮為什麼不氣憤、不與周瑜論爭?(胸懷寬廣,以大局為重)請學生修改給諸葛亮下的評語。

3、請學生説説對周瑜的評價。教師相機引起討論:妒忌的害處?

(1)從東漢末年的三國形勢來看,瑜妒忌亮的才幹有何危害?(削弱蜀、吳聯合抗曹的力量,與己有害)。(2)推論一般:如我們對學習等方面比自己強的人採取妒忌的態度會怎樣?因此我們應當怎樣做才對?最後拿學生有關“妒忌”的造句,聯繫實際進行教育。

4、佈置本週內完成的小作文練習,略加指導:(1)我曾經妒忌他(她)……(記敍文);(2)妒忌——無能的表現(讀《草船借箭》的感想)。任選一題。

5。啟發、教育、鼓勵性結尾,終結該課。

板書設計:(略)

《草船借箭》教案 篇4

一、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認識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識,有計謀,要膽量,有膽略、

2.理清課文的敍述順序,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3.掌握本課生字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

1.瞭解*船借箭這件事情發展的前因後果和一步步的發展過程、

2.從*船借箭這件具體的事情中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三、教學時間: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引入

同學們,看到這個課題,你們想到了哪些問題呢?

通過預習,你們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問題呢?

二、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2.指名回答、

三、理清層次

1.小組學習,想想課文按怎樣的順序敍述的?

2.交流,總結段意、

四、迴歸問題

1.通過剛才的學習,你解決了哪些問題?

2.還有哪些問題沒有解決?

五、作業

1.熟讀課文、

2.小組討論,找找課文中哪個詞語最有研究價值、

第二課時

一、回憶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解決了哪些問題?

你們小組認為課文中哪個詞最有研究價值呢?

二、深入探究

1. 教師引入:“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把你認為最能表現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句子劃出來,再用心體會,諸葛亮到底神在哪裏、妙在何處、”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哪些地方最能突出諸葛亮神機妙算呢?

4.相機提問,引發思考: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他會想些什麼呢?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這是話中有話、話後有話呀!你能把諸葛亮沒説出來的話寫出來嗎?”《*船借箭》這篇課文中,寫諸葛亮説話的地方有11處之多,但只有這個地方寫到了諸葛亮的笑、你們説,諸葛亮他在笑誰?”

5.應該怎麼讀出來?

6、現在,你弄明白了為什麼要借箭,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麼嗎?

三、作業

閲讀《三國演義》、

第三課時

一、回憶

説説自己弄懂的知識、

二、延伸

説説自己讀的能突出諸葛亮神機妙算的故事、

三、創見

課文與自己課外閲讀的內容相比較,有什麼不同之處、提出自己的疑問、

四、總結

1.説説自己解決的問題、

2.説説自己學過課文後的收穫、

五、作業

我看歷史人物、

《草船借箭》教案 篇5

學習目標:

⒈學習本課生字新詞,讀準讀通課文。

⒉分角色朗讀課文,初步領會人物的性格特點。

⒊理清課文順序,瞭解事情的前因後果。

教學重難點:分角色朗讀課文,初步領會人物的性格特點。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根據《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改寫的課文《草船借箭》。板書課題。

二、解釋題意,瞭解時代背景。

⒈誰知道箭是什麼樣子的?板書劍字,這個劍和箭一樣不一樣?周瑜問諸葛亮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你知道嗎?

⒉誰知道草船借箭這個故事發生在什麼時候?三國指哪三國?(出示地圖)它們分別由誰統治?

⒊草船借箭的故事,講了哪幾個人物?他們分別是哪個國家的,幹什麼的?

⒋當時,曹操、劉備、孫權各據一方,史稱三國鼎立。周瑜、諸葛亮怎麼會走到一起的?

⒌師出示多媒體邊簡介背景:

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各據一方。曹操打敗了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於是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裏幫助作戰。草船借箭就是在孫劉聯合抗曹的時候發生的。

三、讀通讀準課文,理清課文順序。

⒈輕聲讀課文,要求讀準生字的讀音,想想:借箭的過程是哪一部分?剩餘部分分別講什麼?

①生自由讀書。

②指名回答。師板書:起因、準備、經過、結果。教師指出:這是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寫的。

四、分角色朗讀第二自然段,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

⒈初讀了課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想設計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對白。我讀提示語,一、二組讀周瑜的話,三、四組讀諸葛亮的話,想一想:從對話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諸葛亮分別是個什麼樣的人?(師生讀書)

⒉這一段對話的提示語太單調,總是周瑜問,周瑜説?我們學過的提示語中,常常有恰當地描寫説話人的動作、神態等的語句,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人物的個性特點。我們接下去就來通過人物對話的朗讀和揣摩,給文中加上確切的表示人物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的提示語,再讀讀這段話,進一步體會人物的人性特徵。老師這裏也提供一些提示語,看看可以用在何處,並説明為什麼用這樣的提示語。多媒體出示。

⒊學生默讀、思考。

⒋討論交流。

⒌分角色朗讀。如男女生讀,分組讀等。

⒍小結:這一段的語言交鋒,句句緊逼,刻畫出兩個人鮮明的性格特點。周瑜表面客氣,內心暗藏殺機,表現了他心胸狹窄,兇狠狡詐。諸葛亮明知周瑜不懷好意,卻以大局為重,從容鎮定,胸有成竹。

五、播放fiash動畫。

六、作業:

⒈思考: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⒉課外讀一讀《三國演義》中跟本課有關的部分。

《草船借箭》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本課“瑜、諸、葛、督、懲、罪、寨、吶、丞”等會認字,“委、懲、吩、咐、罪、私、擂、吶”等會寫字,能夠正確地讀寫生字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複述課文;能夠體會人物的性格、語言特點,分角色朗讀課文。

3.瞭解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領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學習課文]

《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正值孫劉聯合抗曹之時,諸葛亮奉劉備之命到孫權那裏幫助作戰。東吳都督周瑜心胸十分狹窄,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十萬支箭,以此來陷害他,諸葛亮巧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陰謀。課文通過草船借箭一事,讚揚了諸葛亮的聰明才智。

課文內容環環緊扣,引人入勝。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先寫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寫了諸葛亮作草船借箭的準備;然後重點寫了草船借箭的經過;最後寫了事情的結果——十萬支箭如期如數交付周瑜,周瑜自歎不如。

教學前,先讓學生弄清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還要弄清故事中寫了哪幾個歷史人物,人物之間的關係是怎麼樣的。通過課前的預習,學生大致瞭解,三國鼎立時,孫劉聯合抗曹,曹操是漢室的丞相,周瑜是孫權手下的大將,諸葛亮是劉備手下的軍師,魯肅是協助周瑜統率三軍的,諸葛亮和魯肅都是主張孫劉兩家聯合抗曹的人。

文章篇幅較長,教學時,教師放手讓學生默讀課文,自讀自悟,培養學生從文中迅速提取相關信息的能力。對於重點部分,教師可組織學生從讀中感知,引導探究、啟發學生思維,進行探究性閲讀,進而培養學生感悟理解、欣賞、評價和積累語言的能力。課文中着力讚美諸葛亮這一人物,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就是引導學生領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教師先讓學生充分閲讀,在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主要表現:知人心、通曉天文地理、安排巧妙。

諸葛亮對周瑜的險惡用心瞭然於胸。當週瑜提出請他十天造十萬支箭時,他已看透了周瑜想要加害自己的用心,十天是無論如何也造不出十萬支箭的,但他不動聲色,反而提出只要三天,並按周瑜的意願立下軍令狀。周瑜大喜,以為陰謀得逞,實際上諸葛亮早有妙計在胸。

諸葛亮知道魯肅忠厚守信,特向他尋求幫助,知道周瑜聰明過人所以不讓魯肅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謹慎多疑,不瞭解虛實不會輕易出兵,因而大張旗鼓,霧夜佯攻曹營。甚至算到了周瑜取箭後必然疑惑,所以請魯肅同船取箭,做個見證。讓周瑜清醒地看到自己的陰謀慘敗。

諸葛亮通曉天文地理,他算準了天氣,知道第三天四更時分有大霧;借箭返回時,船順風順水。借箭妙計安排巧妙,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條船以繩索相連,一字排開,兩面受箭。

在談笑風生中,諸葛亮輕鬆取勝,沒有和周瑜發生正面衝突,顧全了孫劉聯合的大局。從而讓學生對諸葛亮這一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學生在對全文內容有了進一步的瞭解之後,再讓學生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複述課文。

課文中出現的這四個主要人物,性格鮮明,語言各具特色。周瑜心胸狹窄,狡猾陰險;諸葛亮從容鎮定,胸有成竹;魯肅忠厚老實;曹操謹慎多疑,課文中體現得很充分。通過人物的對話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和內心活動。如:周瑜表面客氣,內心暗藏殺機;諸葛亮明知周瑜不懷好意,卻以大局為重,從容鎮定,胸有成竹。在讀通順的基礎上,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出不同的語氣,體現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點,學生可邊讀邊議。

[詞句積累]

生字中,注意諸葛的“葛”字讀音,應讀“gě”。

妒忌:對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懷怨恨。

懲罰:嚴厲地處罰。

吩咐:口頭指派或命令。

神機妙算: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謀劃。形容有預見性,善於估計客觀形勢,決定策略。

[教學設計]

(課前初讀課文,瞭解大致內容。有條件的學生課前讀一讀《三國演義》,瞭解故事發生的背景,大致瞭解人物及其關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今天我們學習的《草船借箭》這篇課文選自《三國演義》,誰來談談,你對《三國演義》瞭解多少?

2.結合預習,教師鼓勵學生質疑,啟發學生從課題、從內容中提出不懂的問題。

1.學生簡單交流《三國演義》。(故事發生的背景,人物及其關係。)

2.學生質疑,能夠解決的可以當場進行交流解決。

二、自讀課文,把握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讀通課文。自學生字詞(畫出生字詞,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聯繫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詞義)。

2.瞭解課文內容。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3.指名逐節朗讀課文。(注意糾正錯誤讀音。)

4.教師指導學生認真讀課文,看看草船借箭這件事的起因是什麼,經過怎樣,結果又如何。

1.學生自讀課文,自主學習生字詞。理解部分詞語的意思。

2.學生能夠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瞭解課文大意,清楚課文的脈絡。

3.按照事情的發生、發展的經過,口述“草船借箭”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

4.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結果是周瑜慘敗。

第二課時

一、回顧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教師引導學生回憶:《草船借箭》寫了一件什麼事,起因與結果是什麼。

2.起因和結果截然不同,是諸葛亮神機妙算使事情發生了改變。(草船借箭成功)

教師板書:神機妙算。

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結果是(周瑜長歎説:“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周瑜慘敗。

二、感悟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閲讀,思考:“神機妙算”是什麼意思?課文裏哪些地方寫諸葛亮“神機妙算”?畫下來讀一讀,

2.教師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的時間,讓學生帶着問題讀書思考。

3.哪些地方説明諸葛亮知人心、通曉天文地理、安排巧妙?

1.學生讀書自悟後在班內交流所得,教師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點撥。從草船借箭的時間、氣候、地理環境以及借箭的經過,體會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神機妙算)。

2.師生共同歸納出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神機妙算表現在:諸葛亮知人心、通曉天文地理、安排巧妙。

3.學生邊讀邊議,找出相關句子,讀一讀。

第三課時

一、深入理解,分析人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體會諸葛亮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的神機妙算是從哪兒來的?

2.你對其他的幾個人物是怎麼看的?

3.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

1.進一步瞭解諸葛亮是一個聰明、機智、以大局為重、從容鎮定、胸有成竹……的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是平時多觀察、多思考的結果。

2.學生討論,分析:周瑜心胸狹窄,狡猾陰險;諸葛亮從容鎮定,胸有成竹;魯肅忠厚老實;曹操謹慎多疑。

3.分角色讀課文。

二、總結全文,複述課文。

《草船借箭》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理清文章的敍述順序,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弄清借箭的經過,認識借箭成功的原因,領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3、能試着評論歷史人物。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理清文章的敍述順序,弄清借箭的經過。

【教學難點】

認識借箭成功的原因,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師: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連續劇《三國演義》,誰知道三國指的是哪三國?

生:三國指的是魏國、蜀國、吳國。

師:魏、蜀、吳三國並立,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為什麼是三國鼎立?看老師畫圖。(師邊畫邊講)

劉備 聯合 孫權

師:曹操剛打敗劉備,又要進攻孫權。因此,孫劉兩家聯手要抗擊曹兵。劉備的軍師諸葛亮奉命來東吳幫助作戰,遇到大將周瑜。周瑜對諸葛亮是什麼態度呢?誰知道?

生:周瑜妒忌諸葛亮。

師:周瑜讓他幾天之間造多少箭?

生:讓他三天之內造十萬支箭。

師:這可能嗎?

生:不可能。

師:諸葛亮草船借箭(板書課題)挫敗了周瑜的暗算,顯示了他的聰明才智,那麼諸葛亮找誰借箭?怎麼借箭?結果如何呢?請大家打開課本。

二、初讀課文,瞭解大意

(生用較快的速度閲讀全文,自學生字、新詞,瞭解大意。)

三、細讀課文

1、指名讀1、2自然段:

師:哪一段寫周瑜妒忌諸葛亮?

生:第1自然段。

師:周瑜為什麼要妒忌諸葛亮?

生:因諸葛亮挺有才幹。

師:齊讀這一段,注意挺和很這兩個詞要讀得語氣重一些。(生齊讀)

師:周瑜是怎樣提出十天造十萬支箭的事的?諸葛亮是怎樣做的?默讀第2自然段。

(周瑜借公事陷害諸葛亮,要他十天造十萬支箭,諸葛亮滿口答應,並立下軍令狀。)

師:諸葛亮立下軍令狀,周瑜為什麼很高興?

(他以為他的陰謀已得逞了。)

師:這部分寫商議軍事,接受任務幾乎全寫的是周瑜和諸葛亮的對話,除了一處寫周瑜很高興外,沒有再對他倆的神態、語氣作任何細緻的描寫,該怎樣讀才好呢?

(先請生自由讀,發表意見,再指名分角色讀。)

小結:1、2自然段寫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用十天造箭十萬支陷害諸葛亮,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細讀第3~5自然段:

師:當諸葛亮接受任務後,周瑜、諸葛亮各自是怎麼做的?

(生默讀思考找到答案,並回答。)

師:你從中看出什麼?

生:我看出周瑜是個奸詐、陰險的人。

生:我看出諸葛亮胸有成竹。

師:回答得很好,你是怎樣看出來的?

生:從他們的語言和做法看出來的。

(指名分角爭讀3、4自然段,注意讀出感情)

3、默讀6~9自然段,用劃出出發時間,草船借箭的有關語句:

師:諸葛亮為什麼選在第三天四更行動?行動的目標是什麼?經過怎樣?結果怎樣?

請看老師給同學們放電影。

(師出示電腦動畫,配合錄音範讀,讓學生觀看諸葛亮是怎樣在大霧漫天的環境中成功地和曹操借箭的經過。)

師:借箭成功了嗎?讀出書上有關語句。

(生讀出船兩邊的草把上都插滿了箭等語句。)

師:諸葛亮借箭成功主要依靠江面上的大霧,而他選擇這一天行動恰好江面上有大霧,這是巧合嗎?

(生聯繫上下文討論出:這一切都是諸葛亮預料到的。)

師:從中你對諸葛亮有什麼認識?

生:諸葛亮的才智過人,我真佩服他。

生:諸葛亮曉天文、懂地理,我應向他學習。

4、齊讀第10自然段:

師:諸葛亮一共借了多少支箭?

生:十萬多支。

師:這一天恰好是周瑜給他任務期限的第幾天?

生:第3天。

師:周瑜看到諸葛亮完成了任務,他的陰謀失敗,他是怎樣表現的'?

生:長歎: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小結:諸葛亮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成功地借箭十萬,挫敗了周瑜的陰謀。

四、佈置作業

1、理清文章層次,給課文分段。

2、準備複述草船借箭的故事。

【板書設計】

曹操

劉備 聯合 孫權

(諸葛亮) (周瑜)

才 幹 妒 忌

因:十天造箭十萬

果:三天借箭十萬

《草船借箭》教案 篇8

教學要求:

1、 瞭解草船借箭這件事的前因後果和一步步的發展過程。

2、 從草船借箭這件具體事情中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和周瑜的心胸狹窄。

3、 感情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

一、 提示課題,介紹背景。

1、 揭題。

2、 這篇課文是我國著名長篇歷史小説《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故事,寫的是東漢末年的事。(幻燈演示三國演義羅貫中)

3、 誰知道這三國指的是哪三國?三國的代表人物分別是誰?

出示幻燈:

當時,曹操剛剛打敗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於是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草船借箭》這個故事就發生在孫權、劉備聯合對付曹操的時候。

二、檢查預習。

1、 通過昨天的預習,你知道這個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板書:諸葛亮周瑜魯肅曹操

你知道他們分別是哪國的?什麼身份?教學:都督(dū)

三、初讀課文。

1、 草船借箭到底講的是什麼故事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試着用幾句話簡單説説。

2、 通過閲讀這個故事,文中的諸葛亮和周瑜給你留下什麼印象?(你能分別用上書中的一個詞來評價嗎?)

板書:妒忌神機妙算(理解這兩個詞)

四、細讀課文。

(一)過渡:

草船借箭這件事從開始到結束哪些地方充分地表現出周瑜對諸葛亮的妒忌和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只要我們認真讀課文,想象當時的情境,就能處處體會到他倆各自不同的個性,做到真正理解人物。

(二)講讀第一段。

1、 我們先來看故事的開頭,周瑜和諸葛亮商議與曹軍水上作戰用什麼兵器最好?(板書:議)

2、 在這場討論中,周瑜有意要為難諸葛亮,默讀ξ1-2,找找看,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3、 諸葛亮知道周瑜的心思嗎?你怎麼知道?教學:懲chéng罰fá

4、 小結:故事一開始,在周瑜和諸葛亮之間就展開了一場智鬥,一個設下陷阱,步步緊逼;一個胸有成竹,從容應對,同學們一邊讀一邊想象當時的場面,想象兩人對話時的神態。(男女生分角色讀)

(一) 講讀第二段

1、 為了達到進一步陷害諸葛亮的目的,周瑜還做了些什麼?

周瑜説的話充分暴露了他的險惡用心,要置諸葛亮於死地而後快。(指名朗讀)

2、 那麼,諸葛亮是怎麼做的呢?從中可以看出他的神機妙算嗎?(板書:備)

3、 魯肅是周瑜的部下,諸葛亮為什麼找他幫忙?(板書:忠厚守信)魯肅確實忠厚守信,從哪兒看出?哪個詞最能説明?

(二) 講讀第三段。

1、 魯肅照諸葛亮説的,引讀

諸葛亮為什麼直到第三天才行動?為什麼四更時候行動?為什麼祕密地請來魯肅?為什麼要請魯肅一起去取箭?(結合看插圖)(板書:取)

2、 整個取箭這一段集中地體現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找找看,還有哪些地方能説明?四人討論交流。

3、諸的神機妙算表現在他知人心,通天文、識地理。

這些條件少一條行嗎?為什麼?

4、 出示諸葛亮的話(出示幻燈)

凡為將者,不通天文,不識地理,不曉軍情,不明陳圖,乃庸才也。

5、 齊讀取箭經過,想象當時的情境,想象人物的神態,進一步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三) 講讀第四段。

1、 引讀二十條船靠岸的時候,(板書:搬)

2、 真的是準備來搬箭的嗎?

結果呢?

3、 你認為周瑜什麼地方比不上諸葛亮呢?

4、總結:我們今天讀課文,知道了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邊讀邊想象。通過體會人物的神態、心思來理解人物的個性特點。閲讀寫人物的文章,真正理解人物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讀書的主要目的,這樣的做法,我們在今後的學習中將繼續練習。

(四) 質疑,體會課題借的好處。

1、 課文基本上寫完了,還有什麼問題嗎?

2、 一個借字充分體現了諸葛亮的才華。

(五) 引導課外閲讀。

1、 假使周瑜真的認為比不上諸葛亮,會怎樣呢?真的這樣做了嗎?《三國演義》中還有很有精彩的故事,回家看。

2、 同學們回去再讀讀課文,讀讀有關諸葛亮的小故事,準備下節課改寫《神機妙算的諸葛亮》。

《草船借箭》教案 篇9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掌握生字、新詞。

2.劃分段落,概括段意。

3.朗讀訓練過。

教學過程:

一、設計“懸念”,導入新課。

1、教師導語設計:今天,老師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有一位著名的相聲演員在表演相聲時説,他知道周瑜的母親姓“紀”,諸葛亮的母親姓“何”。觀眾聽了非常奇怪,這可是從來沒有聽説過的啊!原來這位演員在和大家開玩笑,他的“根據”就是周瑜在臨死前哀歎道“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説:既然有了這個智勇過人的周瑜,為什麼還要有這個比他更為強大的諸葛亮呢?周瑜是孫權手下的一名大將,有勇有謀。為什麼還怕諸葛亮呢?學習了《草船借箭》,大家就會明白了。

2、師生共同介紹《草船借箭》的有關資料。

《草船借箭》是選自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故事,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各據一方,相互討伐,史稱“三國鼎立”。當時曹操實力雄厚,剛剛打敗了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於是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裏幫助作戰。孫權手下大將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設下圈套,假意讓他負責趕造十萬支箭,企圖以造不成箭違誤軍令的藉口加以陷害,於是就發生了這個故事。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

1.檢查預習,質疑問難。

(1)指讀課文,正音,解詞。

妒忌:對才能、名譽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懷怨恨,本課指周瑜因諸葛亮比自己強而忌恨他。

遲延:拖延、耽擱。

才幹:辦事的能力。

委託:請別人代辦。

調度:調動、安排。

懲罰:嚴厲地處罰。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處。

神機妙算: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謀劃,形容有預見性,善於估計客觀形勢,決定策略。

(2)讀出最使你感動的課文內容。

(3)交流預習後的初步感受。

2.自由朗讀,學生自悟。

這個故事主要寫了哪幾個人?誰向誰借箭?

(主要寫了諸葛亮、周瑜、曹操幾個人物,是諸葛亮向曹操借箭。)

3.理清脈絡,討論分段。

(1)這篇課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事情的發展順序寫的。)

(2)討論分段。(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2自然段)講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用十天造十萬支箭的任務為難諸葛亮,諸葛亮接受任務並保證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自然段)周瑜不給造箭材料進一步陷害諸葛亮,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準備。

第三段(6—9自然段)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最後一個自然段)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歎不如。

三、教師點撥,突破難點。

1、學習第一段。

(1)指讀第一段,前後位討論這段寫的是什麼?(寫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用十天造十萬支箭的任務為難諸葛亮。)

(2)諸葛亮的才幹怎樣?周瑜妒忌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嗎?哪些詞可説明並畫出來。

(“挺”、“才”)指導朗讀稍重些。

(3)默讀第一段,幻燈出示思考,周瑜是怎樣“請”諸葛亮商議軍事的?他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從哪兒看出來?

(學生自由發言,各抒己見。)

(周瑜開始以“公事”為由迫使諸葛亮不要推卻,接着又以“十天為限”故意刁難,最後當諸葛亮答應三天造十萬支箭時叫諸葛亮當面立下軍令狀,以便抓到字據,日後好加害於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設下計來陷害諸葛亮。)

(4)討論題,幻燈出示,諸葛亮為什麼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趕造十萬支箭的任務,並且立下軍令狀?

(諸葛亮已識破了周瑜的詭計,如當面揭穿必傷了和氣,孫、劉聯合抗曹戰線就可能破壞,有被曹操各個擊破的危險,同時又從大局考慮到與曹軍交戰必須用箭,於是將計就計,立下軍令狀。)

(5)分角色朗讀第一段,體會人物性格特點。

2、教師。總結,學生質疑。

通過第一段的學習,我們不僅對《草船借箭》的起因有了瞭解,而且對於諸葛亮、周瑜的性格特點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下節繼續深入學習課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教師:周瑜設計請諸葛亮造箭,他的陰謀詭計得逞了嗎?從哪看出來的?

(周瑜的陰謀詭計沒有得逞,從第四段中可看出。)

(二)學習第四段

齊讀思考,幻燈出示思考題。

1.草船借箭的結果怎樣?

2.這時周瑜的心裏是什麼滋味?為什麼長歎一聲?

3.從哪裏看出周瑜的沮喪、慚愧?

(討論:結果諸葛亮按期交箭,周瑜自歎不如,周瑜無可奈何,不得不承認自己確實不如諸葛亮。從周瑜説“我真不如他”看出他的沮喪、慚愧。)

(1)提問:諸葛亮為什麼能借箭成功呢?能用一個詞來概括嗎?(神機妙算)

(2)從哪兒看出諸葛亮神機妙算?(第三段)

(三)學習第三段

指讀思考: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麼?從哪句話看出。讀讀,抓住關鍵詞語理解,畫在書上。

(首先算到三天之內必有大霧,可以從這裏看出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不見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

1.出示幻燈,思考如下:

(1)為什麼諸葛亮直到第三天四更才去開船借箭。

(2)他怎麼知道三天之內必有大霧?

(因為此時天色微明,大霧封江,可矇住曹軍眼睛,使之不明虛實。諸葛亮瞭解氣象變化,預測出三天之內必有大霧。)

2.學習第三段,思考,諸葛亮根據什麼情況採取什麼計策,這樣做有什麼妙處?圈畫出來。

(1)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擺開,又叫船上軍士擂鼓吶喊,為什麼這樣佈局?

(船停在既能受到射來的箭,又能靠大霧使曹軍看不清虛實,“一字擺開”是為了受箭面積大、數量大。擂鼓吶喊為了虛張聲勢,迷惑曹操。)

這説明諸葛亮熟知地理,於大霧中能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

(2)諸葛亮笑着説:“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作樂,天亮了就回去。”

(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不明虛實之前,不輕易出擊,只會放箭壓陣,説明諸葛亮知己知彼。)

(3)觀察掛圖,魯肅和諸葛亮的表情一樣嗎?説明什麼?

(説明諸葛亮對借箭胸有成竹。)

(四)自學第二段,找出體現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句子

1.諸葛亮請魯肅幫忙,借二十條船……

2.魯肅答應了——果然不提借船之事。

(1)諸葛亮瞭解魯肅的為人,忠厚老實,料定他不會泄露機密,可見諸葛亮知己知彼。

(2)三十名軍士,一千多個草把子,船用青布幔子蓋起來説明謀劃周密、巧妙。

3.默讀全文,想想還有哪些地方體現諸葛亮神機妙算?反映他什麼特點?

(因為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知己知彼,周密謀劃,所以借箭成功。反映了他足智多謀,具有非凡的才幹。)

(五)圍繞中心,學習表達

1.作者是怎樣體現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足智多謀的?

2.作者在幾個人物的性格刻畫上既鮮明又形象,這是為什麼?

(1)作者通過對諸葛亮的語言、動作、神態的描寫,從而刻畫出他的性格特點。

(2)因為作者抓住了幾個人物不同的特點,他們的語言、動作不同體現出人物性格各異。

3.由以上可知,在。寫作中應怎樣刻畫人物?(抓住人物特點,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特點,體現人物性格特點,這是我們。寫作中不能缺少的。)

(六)總結、擴展

1.通過本文的學習,你認為諸葛亮、曹操、周瑜、魯肅各是什麼樣的人?

2.為什麼同學們對這個故事這麼喜歡呢?

(教師。總結注意引導學生對曹操、周瑜兩個人物的正確評價及認識,使學生知道他們倆也是了不起的人物,並不是所謂的壞人,另外強調。寫作時抓住人物動作、語言、神態特點體現人物性格。)

(七)佈置作業

複述故事,講給小夥伴聽。

附:板書設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gwe4n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