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簡歷範文 >職位簡歷範文 >

李白的個人簡歷簡介

李白的個人簡歷簡介

李白(701-762年),漢族,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個人簡歷?。其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峯。與杜甫並稱"李杜"。唐代還有一位詩人叫李賀,號"詩鬼水皮",和李白有得一比。兩人統屬浪漫主義風格,想象奇偉,用詞誇張。但相比而言,李白詩多信筆揮撒,自然天成。李賀則多引用典章故事,刻意雕琢,用盡心機,可謂"嘔心瀝血"。從成就來看,二人不可相提並論。

李白的個人簡歷簡介

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隋朝末年,遷徙到中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特瑞近.),李白即誕生於此(另説見後)。五歲時,其家遷入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江油縣)。二十歲時隻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縣)。他到處遊歷,希望結交朋友,干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遊,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東到齊、魯各地,並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詩名滿天下。天寶初年,由道士吳人筠推薦,唐玄宗召他進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權貴的讒悔,於天寶三、四年間(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擠出京。此後,他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祿山叛亂,他這時正隱居廬山,適逢永王李遴的大軍東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後來李遴反叛肅宗,被消滅,李白受牽連,被判處流放夜郎(今貴州省境內),中途遇赦放還,往來於潯陽(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病死於安徽當塗縣。

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鬥。他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在藝術上,他的詩想象新奇,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峯。存詩900餘首,有《李太白集》。

李白(701-762)字太白,原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出生於中亞西域的碎葉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約五歲時,其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父李客(或謂真名不詳,"客"是對外來者的泛稱),不求祿仕而家境富裕,所以人們猜想他可能是一位鉅商。李白的青少年時期是在蜀中度過的,他自幼讀書就廣為涉獵,所謂"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上安州裴長史書》),"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贈張相鎬》)。年輕時仗劍任俠,《與韓荊州書》雲:

"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魏顥説他"眸子炯然,哆如餓虎…少任俠,手刃數人"(《李翰林集序》)。崔宗之在《贈李十二白》詩中也以"袖有匕首劍"、"雙眸光照人"這樣的句子描述其風度。很久以後,他和朋友敍舊,還興致勃勃地回憶當年殺出五陵惡少重圍的往事(見《敍舊贈江陽宰陸調》),個人簡歷《李白的個人簡歷?》。

他還很早就嚮往遊仙問道的生活:"十五遊神仙,仙遊未曾歇。"(《感興八首》之五)十八、九歲時,李白曾隱居於戴天大匡山,並從趙蕤學。趙蕤是個以"王霸之道見行於世"(孫光憲《北夢瑣言》)的學者,所著《長短經》十卷即主經邦濟世的事功之學。李白二十歲遇到蘇頲,又深得這位"朝廷大手筆"、文章鉅公的讚賞。開元十二年(724)秋,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上安州裴長史書》)。他從峨嵋山沿平羌江南下,到荊門、遊洞庭,接着又到了金陵、廣陵和會稽等地,不久回舟西上,寓居鄖城(今湖北安陸)。當時著名的道士司馬承禎在江陵遇到他,誇許他"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李白《大鵬賦·序》)。開元十五年,他娶故相許圉師孫女為妻。三年後,即開元十八年(730),李白由南陽啟程入長安,這時他正好三十歲。

李白初入長安為期約三年。他隱居在終南山,廣為交遊,希望得到王公大人的薦引。那時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別館就設在終南山,常有文人雅士(其中包括王維、儲光羲等名詩人)去作客。李白結識了這位公主,卻未能如願以償,終於怏怏離去。開元二十年(732)夏,李白沿黃河東下,先後漫遊了江夏、洛陽、太原等地。二十四年,又舉家東遷,"學劍來山東"(《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他在寓居任城時,曾與孔巢父等人會於徂徠山酣飲縱酒,人稱"竹溪六逸"。後又漫遊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帶,北登泰山,南至杭州、會稽等地,所到之處,形諸吟詠,詩名遠播,震動朝野,最後連天子也被驚動了。

天寶元年秋,由於玉真公主的薦引,唐玄宗下詔徵李白入京,並待以隆重的禮遇:"降輦步迎,如見綺皓;以七寶牀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李陽冰《草堂集序》)命李白供奉翰林。李白應召入京時,頗為躊躇滿志,《南陵別兒童入京》詩云:"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有心作一番事業來報答玄宗的知遇之恩,但這位傲岸的詩人很快就遭到了宮廷權貴們的忌恨。一年後他就開始遭到讒毀,"白璧竟何辜?青蠅遂成冤"(《書情贈蔡舍人雄》),"君王雖愛蛾眉好,無奈宮中妒殺人"(《玉壺吟》),這些詩句都是他當時險惡處境的寫照。天寶三載春,李白被放還鄉。這一次他在朝中任職的時間只有一年多,但卻使詩人對社會的認識發生了深刻變化。

李白離長安後,沿商州大道東行,至洛陽與杜甫相識,後又與杜甫、高適一起暢遊樑、宋一帶,過着飲酒論文、追鷹逐兔的放逸生活。翌年,在山東兗州,李白又與杜甫相遇,同遊泗水、東蒙等地。隨着天寶年間政治形勢每況愈下,李白對國事的傾危深感憂慮和不安。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遠別離》等詩中,對李林甫、楊國忠等人的擅權和誅殺異己公開表示抗議,對險惡的政局發出悲愴的吶喊。他四處浪遊,飄泊在梁園、魯郡和金陵一帶,還到過幽薊等地。一路上寫下了許多優秀的'詩篇。

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李白避地東南,來往於宣城、當塗、金陵、溧陽一帶。後隱居於廬山。當時玄宗之子永王璘率師由江陵東下,"辟書三至"(《與賈少公書》),以復興大業的名義恭請李白參與其戎幕,李白遂滿懷熱忱毅然從戎。不料肅宗李亨和永王璘之間又禍起蕭牆,李璘軍敗被殺。李白也因此獲罪下獄,不久被長流夜郎(今貴州銅梓一帶)。當時詩人正陷於"世人皆欲殺"(杜甫《不見》)的危險處境之中,以至杜甫還誤信了流言寫詩寄託沉痛的哀思。李白溯江西上,至巫山時遇赦放還。這時他已年近六十,但仍壯心未已,上元二年(761),又一次踏上征途,準備參加李光弼的平叛軍隊,途中因病折回。寶應元年(762),李白病死於當塗族叔李陽冰家,結束了他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有《李太白集》。

李白(701-762年),漢族,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峯。與杜甫並稱"李杜"。唐代還有一位詩人叫李賀,號"詩鬼",和李白有得一比。兩人統屬浪漫主義風格,想象奇偉,用詞誇張。但相比而言,李白詩多信筆揮撒,自然天成。李賀則多引用典章故事,刻意雕琢,用盡心機,可謂"嘔心瀝血"。從成就來看,二人不可相提並論。

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隋朝末年,遷徙到中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李白即誕生於此(另説見後)。五歲時,其家遷入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江油縣)。二十歲時隻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縣)。他到處遊歷,希望結交朋友,干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遊,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東到齊、魯各地,並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詩名滿天下。天寶初年,由道士吳人筠推薦,唐玄宗召他進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權貴的讒悔,於天寶三、四年間(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擠出京。此後,他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祿山叛亂,他這時正隱居廬山,適逢永王李遴的大軍東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後來李遴反叛肅宗,被消滅,李白受牽連,被判處流放夜郎(今貴州省境內),中途遇赦放還,往來於潯陽(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病死於安徽當塗縣。

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鬥。他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在藝術上,他的詩想象新奇,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峯。存詩900餘首,有《李太白集》。

標籤: 李白 個人簡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nlifanwen/ziwenjianli/ndwj9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