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高中作文 >高二作文 >

關於傳統文化的優秀範文

關於傳統文化的優秀範文

導語: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要靠每一箇中國人,而傳承中國傳統節日的重任,落在了我們新一代的身上。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我們都是龍的傳人,我們有義務、有責任讓我們的傳統發揚光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傳統文化作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傳統文化作文一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直是我們炎黃之孫的驕傲。而現在卻出現分歧------傳統文化需要被傳承嗎?

毋庸置疑,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二十四節氣確實“己在生活中不常用到”,但是,如果因為不常用到,便要摒棄之,這顯然也是功利主義思想在作祟,是目光短淺的表現。二十四節氣的存在價值,除了古時農業的應用價值外,它更體現出一種文化標籤價值,正如入遺標準中的“傑出的文化代表”,既然是有文化的代表性價值,這是任何時候都不過時的。

泰戈爾説過一句話:“古老的種子,它生命的胚芽藴藏於內部,只是需要在新時代的土壤裏播種。”所以,孕育了五千年的中華文化不應該被遺忘,被拋棄,而是更好,更應該傳承,讓孩子們在心理上形成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才能一代一代的將更多的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和發揚下去。現今天看來,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括道家文化,佛家文化,是四大文明,萬里長城,京劇崑曲等。傳統精神和歷史古蹟又一次受到衝擊,那些西方文化使現在的民族文化生存越是艱難,幾乎是空谷絕響。

近2017年初,“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引得各界人士議論紛紛,多方評價。有人説:需要被搶救;有人説:沒有實際價值;有人説:只有傳承和革新才會有更大的價值。本來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卻現在別搞得亂七八糟,不知對錯。

另外,需要明確的是,二十四節氣入遺,一方面的確是説明二十四節氣的文化代表性價值,另一方面也是反映出這種文化遺產需要切實保護。而入遺後是最好的保護,但這也不是最終目的,更大的價值在於傳承和發揚。

然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全球化並不意味着文化同質化,單一化,唯其多樣,世界文化才會更美!中國的文化是世界的瑰寶,怎能讓它淹沒在時代的潮流中?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應該思考如何實現傳統文化與現實文化的融合,思考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傳統文化作文二

靜悄悄的新年像極了一個普通的週末。

昔日的年畫、鞭炮和祭祖活動了無影蹤,中國人最傳統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漸被一次年夜飯、一台春晚和幾條拜年的短信所取代。然而,安靜的`新年只是中國傳統文化流失的一個表現。當韓國的端午祭申遺成功,當我們內蒙古族的馬頭琴成為蒙古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成影戲成了印度尼西亞的“傳統”,當埃及和韓國在爭奪中國造紙術的發明權時,每一箇中國人都應當在情人節的玫瑰和聖誕節的鈴聲中覺醒。我們應當重新回顧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那昔日的輝煌為什麼如此輕易的被我們遺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中華的文化有深厚的歷史背景,那是幾千年來的沉澱和積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風都有着其最獨特的傳説和文化背景,每一個節目都有上古的史載和存在流傳的價值。西方簡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國文化的橫深和縱深是不容許被遺忘和取代的。在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的時代背景之下,每一箇中國人,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有責任深思中國傳統文化得以保存並流傳的方法。在某種意義上,那是中華民族得以穩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個以禮治國的民族得以豐富和充實的出路。

雖然那瑰寶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着,但我們還是看到關注的目光正移向它們。

舉世矚目的奧運會開幕式便是最好的例證,在那次盛會上,我們看到了千人擊缶的恢宏場面,我們聽到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古誦,我們被崑曲的悠揚感動,我們被活字印刷術的精妙而懾服。張藝謀傾盡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個文化悠遠的東方古國,也向每一箇中華兒女訴説了傳統文化的價值和珍貴。

當越來越多的省份開始把民俗民風申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時我們又可以聽到喜慶的鞭炮聲和飛舞的秧歌綵帶時,當在傳統節日裏我們都有機會去重温過去的習俗時,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不再是個讓人永遠擔憂的問題,中華兒女終會將每一個傳説每一處風俗留給後人,手手相承。

我們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

那靜悄悄的新年,有了鞭炮的祝福,有了廟會的歡慶,有了昔日的味道。

傳統文化作文三

石頭再硬,經過歲月的打磨終將化作一捧沙被風吹得消散;河水再廣,經過歲月的晾嗮終將乾涸;花朵再美,經過歲月的摧殘終將枯萎……大自然中有很多事物都會因為歲月的流逝而發生改變,或完全變了模樣,或迎接死亡。文化,在歲月的打磨下卻長久的保存下來。但也不免有所遺失。在磨難裏留下來的,都經歷無數風雨陰險,在改變下變得更加厚重,直到現在也沒有改變它的地位。而那些不幸遺失的,卻在磨難中被歲月帶走,連痕跡都被風吹走了,他們沒能留於人們心中。

文化是需要保護的,更是我們需要傳承的。

前不久熱播的《舌尖上的中國》就很好的向我們展示了文化傳承的意義,令我們記憶深刻的是其中一期節目中所講述的一羣不平凡的人——麥客。這其實只是一個平凡辛苦的割麥子的職業。但這個職業的從事者,麥客,卻是不平凡的。因為他們是這個文化的傳承人。可惜,這個文化的傳承也許要就此中斷了,像那些被風捲走的沙一般,變得無人知曉。據悉,中國現在的麥客數量已寥寥無幾。因為時代在不斷變化,發展與進步,一些低效率的工作終將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新時代的機器,所以麥客這個文化的隱沒也在所難免。在節目中,一些反存的麥客這樣説到;“這個工作苦,累,效率也不高,畢竟是人工收割,相比之下,機器的確快許多。但是,我們熱愛這個工作,熱愛這片土地,熱愛這種文化。它已經難以割捨。我們所期望的不是收入有多高,而是能將這份文化永久的傳承下去,僅此而已。”幾個農民的幾句簡單的話語,卻足以體現文化的內涵。

文化當然還包括學習方面。中國幾十年的文化思想,老子,孔子等諸多歷史文學家為我們文化的傳承做出了貢獻,使中國文化得以在世界上有所成就。近期,傳統文化進考場的理念在日益更新,這對於學生來説似乎有些苟刻了,但這讓新一代的青年能更好地瞭解文化,深入文化,為文化傳承做出貢獻。

被風吹化的石頭至少還有沙的足跡,乾涸的河水經歷大雨的洗禮將飽含生命之水,枯萎的花朵留下的種子又將盛開下一個春天。歲月帶走了什麼,又留下什麼。傳統文化同樣也會在歲月中再次綻放新的生命活力。而我們將把這傳統文化一直傳下去,讓先輩的英靈自豪的感慨:歲月故消逝,文化駐我心。

標籤: 範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gaozhongzuowen/gaoer/mn783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