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地域作文 >揚州作文 >

你不知道的揚州習俗-七夕傳説

你不知道的揚州習俗-七夕傳説

農曆七月初七,是牛郎織女聚會的日子。一個古老而浪漫的民間傳説,在每一年的這一天,再一次得到演繹和傳承。古城揚州,除了傳説,還有許多有趣而美好的習俗,請聽幾位老揚州為您娓娓道來。

你不知道的揚州習俗-七夕傳説

七夕·説愛情

《荊楚歲時記》雲:“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民俗專家曹永森説,牛郎織女的傳説是中國四大傳説之一,大概起源於魏晉年間,對愛情的忠貞是這個傳説核心的內容之一。

65歲的老揚州吳德祥説,小的時候就老人們講過這個故事,腦子裏就在想像牛郎和織女的樣子,想像他們駕雲而來,在鵲橋上相聚。“後來,長成年輕小夥,到了七夕這天,四處尋找葡萄架和瓜棚悄悄地躲着,倒不是真的要聽牛郎織女情話,而是對美好愛情的一種嚮往。”

説到鵲橋,有老揚州認為,是喜鵲銜來的百索子搭建的。百索子,是五月初五端午節,人們用來避邪給孩子帶在腕上的五色彩線,家長要求孩子一直戴着,到了“六月六”這天,大人們會把孩子的百索子取下,扔在屋頂上。就是所謂的“六月六,百索子撂上屋”。而這些五顏六色的百索子,曬了一個月後,就會被喜鵲一個個銜去,搭建牛郎與織女相會的橋。

在揚州,與七夕有關的愛情故事還有秦觀與蘇小妹的傳説。特別是千古愛情絕唱《鵲橋仙》,一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揭示了愛情的真諦。曹永森説,事實上秦觀並未與蘇小妹結婚,是人們把有“才情”的秦觀和“貌美”的蘇小妹聯繫在一起,編出的浪漫故事。

七夕·乞巧

《真州竹枝詞引》載:“七月俗名巧月,以七夕乞巧也。”曹永森説,乞巧的風俗由牛郎織女的故事而來。作為天帝之孫的織女,聰明美麗,心靈手巧。在民間傳説裏,天空中變幻無窮的絢麗雲霞就是她親手所織。“於是就利用七月初七,她到天河邊與牛郎相會的機會,求賜紡織布、縫衣繡花的技巧。由此便產生了七夕乞巧的習俗。”

“七夕最能體現中國婦女的勤勞美德。”74歲的老揚州陳金龍説,在他的記憶裏,當晚,姑娘媳婦們要供上水果、茶食,梳洗乾淨後,按照長幼次序,祭拜織女,向織女乞巧。至於要乞什麼樣的巧,陳金龍説就是女人家必須要會的“洗衣漿裳,裁剪織補”。

“穿針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説:“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穿針乞巧”也叫“賽巧”。即女子比賽穿針,她們結綵線,穿七孔針,誰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誰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稱為“輸巧”。“輸巧”的人要將事先準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

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説:“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徵矣。”

女孩子會在七月初六這一天,將一半井水一半河水混合在一起,放在同一個碗裏。再將碗放在外面的太陽底下,經過初六太陽的暴曬,水面上就會結上一層膜。放一根繡花針,或者一根鬥蟋蟀的草在這層膜上,等到七月初七晚上,月光照在這根針或草上,並在碗底留下投影,這個投影也許會像一支筆,也許會像觀音像……女孩子們就會由影子聯想到自己的姻緣,推測自己會有什麼樣的婚姻,自己的郎君會是什麼樣的等等。

陳金龍説,平時,都是外婆、媽媽教,到了七夕這天,就要把自己的技藝拿出來和同輩人進行比試。至今,陳金龍還記得老揚州的姑娘媳婦比試的是好幾樣——剪花樣,滾袖口,打絨線,繡花。“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比賽穿七孔針,誰穿得又快又好,就是巧姑娘,名氣一下子就會傳出去。”

吳德祥告訴記者,舊時大户人家的年輕女性到這天還會有一個巧藝比賽。“聽母親説,七月初,大户人家裏,年長的、有經驗的老年婦女還會有意識地對家裏的年輕姑娘、丫環傳授女紅技藝。”

“乞到巧”的媳婦姑娘,會做出各種各樣的漂亮的手工織品,揚州教場曾經的乞巧市由此而來。老揚州汪維國向記者回憶了乞巧市往昔的盛況。每年七月初一起,揚州教場便開始有乞巧市,非常熱鬧,老百姓特別是少女少婦們,把製作的繡品、花鞋、披風、帳幔、枕套、羅帕等拿到市場上來展示或出售,一些窮人家的婦女,日夜趕製一些細針線活,到乞巧市來出售,以此謀生。過去女兒家出嫁都作興自己繡制一些花鞋、帳幔等,俗稱“女紅”,作為陪嫁之用,也好顯示一下女孩的才華。

當然好多有錢人家的小姐,沒有這方面本領的,就在乞巧市期間,上市場“淘寶”,北門吉祥庵的尼姑們專做這些針線活,在揚州很有名氣,屆時蘇南、蘇北的繡貨商們也來趕市,大肆收貨。至七夕前三天,整個教場,便成了乞巧市,市場上人頭攢動,人山人海,非常熱鬧,確似一場熱鬧的廟會。附近得勝街、永勝街、教場街、轅門街大街上也是車馬難行,成了人的海洋,滿街上人流壅塞,至七夕夜方散。

“剪紙藝人張永壽先生生前曾與我的老師周蔚祖、孫龍父二位先生講,當年他父親的剪紙生意主要就靠這一季呢! ”遺憾的是,教場乞巧市在抗日戰爭以後便銷聲匿跡了。

此外,喜蛛應巧也是七夕的遊戲之一,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揚州人把蜘蛛叫做“喜喜蛛”,以為“喜喜蛛”預兆着喜事,家中庭院的瓜果上有了蜘蛛網,也是吉祥之兆。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説:“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七月初七,女孩子會將許多手工織品放在一個盒子裏,讓蜘蛛爬到裏面,或者自己捉一隻放在裏面,蓋上蓋子,等到第二天,如果蜘蛛在裏面織出了一張網,則預示着自己以後會有一段美好的姻緣;也有的將盒子裏的“女紅”換成瓜果之類的東西,用同樣的方法,如果蜘蛛也能在盒子裏面結出網,則同樣象徵着將來會擁有美好的婚姻。

七夕·看巧雲

因為傳説天上美麗的雲彩是織女親手所織,所以七夕這天抬着看祥雲也成了七夕風俗中重要的一章。家住南河下67歲的老人許麗芬老人許多年來保留着這個傳統。“孩子的時候,七夕待在房裏,媽媽就喊了,小大子,小二子,小三子,出來看巧雲哦。”

許麗芬説,那時候小,看所謂的巧雲,是看不出什麼美不美的。而年齡大些的女孩子,尤其是想象力豐富、口齒伶俐的,會把雲想象成各種動物、花草或其他吉祥物,得到旁人的嘖嘖稱讚。我一直到長大了才知道,媽媽讓我們看巧雲,是期望我們姊妹幾個能討到織女的巧,將來能找到好婆家,過上幸福快活的日子。

陳金龍也有看祥雲的記憶。他還給記者講了一個看巧雲的傳説。這一天,婦女、姑娘或登樓眺望,或出户仰望,看天上的五色彩雲而乞巧,俗稱“看巧雲”。“南天門大開,磚頭瓦礫帶回家,第二天變成金子。”

標籤: 習俗 揚州 七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diyuzuowen/yangzhou/kvwz9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