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單元作文 >六年級下冊作文 >

【熱門】民俗作文錦集10篇

【熱門】民俗作文錦集10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敍方式。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民俗作文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門】民俗作文錦集10篇

民俗作文 篇1

寒假回到了故鄉——千島湖。在奶奶家我發現了很多好吃的東西。有辣豆腐、米羹,米果,長壽麪……

一樣又一樣的新鮮東西令我百吃不厭。尤其是辣豆腐,聽奶奶説豆腐也是自己做的,我的好奇心立馬湧上心頭,追着奶奶問這問那。奶奶樂呵呵地説:“我正在做豆腐,快過來看吧!”話音剛落,我就放下手中的東西,飛奔廚房。以前我聽説過做豆腐,也吃過豆腐,但就是從未見過做豆腐,今天終於可以親眼見到了。

爺爺提着滿滿一桶乳白色的磨好的豆漿,將它倒入鍋中,奶奶往土灶裏添加柴火。我的眼睛瞪地跟銅鈴一樣大,絲毫不放過一點蛛絲馬跡。過了一會,鍋中開始冒熱氣,接着開始沸騰了。我着急地問奶奶:“豆腐做好了嗎?”奶奶不緊不慢地説:“別急,慢慢看。”這時,奶奶飛快地把豆漿舀到水桶裏,又將它舀到鋪了一層紗布的竹籃裏,這個竹籃可是架在鍋子上的。豆漿從縫隙裏流了下去,但有一些東西依然留在了紗布上。我問奶奶:“留在紗布上的是什麼?”奶奶邊舀邊説:“那是豆渣子,是不要的。”

等豆漿全部流進鍋子,奶奶飛快地拿掉籃子之後,轉身拿起一個大勺子,輕輕地在鍋子裏攪拌。奶奶邊攪拌邊從杯子裏倒了一些像油一樣的東西。我好奇地問:“那杯子裏的是什麼東西?”奶奶解釋説:“那叫鹼,加了這個東西,豆漿就能變成豆腐了!”我高興地又蹦又跳!仔細一看,咦!鍋中有着一塊一塊的豆腐花。我急切地問:“是不是做好了?”奶奶無奈地説:“還沒好,別急,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灶邊,爺爺早就準備好模具,奶奶把豆腐花全部舀進模具裏……

今天的觀看真是讓我大開眼界,也讓我知道了:做豆腐是民間的一大習俗。

民俗作文 篇2

春節是中國最傳統、隆重的節日,也是歷時最久的。從臘月二十三的祭灶王爺直到正月十五鬧元宵,紅紅火火地讓人熱鬧了一個月。

老北京愛説臘七、臘八兒,凍死寒鴉兒。 清代,雍和宮內就有熬製臘八粥敬獻佛、皇室權貴的傳統,謂之佛粥,目的是與佛結緣,寓意像佛祖一樣,喝了牧女施捨的雜豆粥而得道成佛。

農曆二十三,傳説灶王爺第二天就要上天奏明玉帝人間善惡,玉帝依此降福禍,家家忙着祭灶。這天晚上,供上關東糖、糖瓜(意在粘住灶王爺的口)等,由家長主祭上香行禮,而後連將灶神連龕帶像放在松柏枝、芝麻秸架上點火焚化,謂之送祭。這天晚上,鞭炮齊鳴,北京人説是過小年 除夕是全中國的狂歡夜,一切的辭舊迎新、祈福迎祥都在這一夜。全家團團圍坐舉行家宴,互相祝福盡享天倫,稱之為圍爐。飯後,小孩會把芝麻秸撒在庭子裏,人行其上,稱之踩歲。老北京有守歲至午夜時分,鳴放鞭炮,互道新禧,晚輩要給長輩叩首拜年,討要壓歲錢,全家再吃一頓素餡餃子,謂之五更餃子、團圓餃子。在百十個餃子裏,只有一個放有硬幣,説是吃到這個餃子的人,一年諸事順遂。

現在北京人過年,仍然保留着許多古老的傳統習俗,加上豐富多彩文藝節目,喜慶氣氛更加濃郁。1994年,北京禁放煙花、爆竹後,北京人只能到郊區的幾個定點地方去看喜慶的新年煙花,但越來越多的北京人在嘗試以越來越新鮮的方式來渡過這中國人的新年。

承德一帶的春節實際上是從臘月開始的。臘月初八各寺院及家家户户均要熬粥,稱臘八粥,一來紀念釋加牟尼佛祖成道之日,二來喜慶五俗谷豐登,這天市場上開始上市年畫、爆竹、肉類等。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家家户户要掃庭院,這一天被稱為過小年,一般家家都要擺酒宴,祭灶王爺。臘月二十五開始張貼春聯,喜慶氣氛越來越濃厚。除夕晚,全家老少吃團圓飯、包水餃,備冷拼,到凌晨12點時,鞭炮齊響迎接新的一年到來。大年初一互相拜年,共歡同樂,初二請姑爺、姑娘回門、初三會親家,初四會朋友,初五春節高潮結束。正月十五上元節,也稱元宵節,人們耍龍燈、舞秧歌、踩高蹺、玩獅子、晝夜盡歡。正月十六以後,各行各業開始按部就班,恢復營業,春節至此結束。

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顯得與城市不盡相同。鄉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色紙紮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門外,點燃待其煙繞火旺,男人依輩分跳過這堆火焰,邊跳邊念:“跳入來,年年大發財;跳出去,無憂共無慮;跳過東,五穀吃不空;跳過西,錢銀滾滾來。”這叫“過火羣”,象徵燒掉舊歲的邪氣,消災過運,迎來乾乾淨淨、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羣”後,就要用新掃帚打掃廳堂,掃完後掃帚畚斗擱在一起,垃圾堆放門邊,希望如願再從畚帚中走出來,幫助發家致富。同時要把跳火羣未熄的餘灰收集一些添於炭爐中,叫“添旺”,象徵更加興旺。家長率子女圍坐爐旁,叫“圍爐守歲”,最好通宵達旦守着,據説這是為父母添壽。此時,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錢,叫“分圓”。隨着社會進步,生活節奏加快,閩南鄉村一些繁瑣的習俗已逐漸被廢止了,但農家企盼好年景的風俗仍保留下來。特別是“圍爐”在臘月寒冬,全家人圍在暖烘烘的小爐旁痛飲暢談,述舊歲展望未來,那是多麼温馨,多麼幸福。

除夕貼春聯的習俗始自明代的南京。除夕又叫大年夜,是人們最忙的一天,撣塵掃地,做年飯,貼春聯。史載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後,曾令“公卿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並令對聯所用紙箋必須硃砂染色,名為“萬年紅”。“紅”、“朱”同意,暗示朱家子孫永坐江山。此為漢地大年貼春聯風俗之始。貼春聯也有許多講究。比如家有喪者,頭年貼紫色春聯,第二、三年貼黃色春聯並加貼橫批和“天慶”。天慶是鏤空成花紋的長方形紅紙,貼在門楣上,一般貼五張,然後貼橫批。另外,中秋節吃月餅也緣於朱元璋的提倡。據説徐達攻下元大都後,朱元璋曾命以當年起兵時祕密傳遞消息所用“月餅”作為賞賜羣臣的節令糕點。

南京市民過年一般都要炒一樣素菜,叫“十香菜”。菜以鏡冬醃鹹菜為基礎,配以胡蘿蔔、金針、木耳、冬筍、白芹、黃豆芽、豆腐乾、千張、麪筋、藕、紅棗、花生米等十多種素菜,重油炒成,往往在以葷菜為主的年飯家宴中最受歡迎。燈節在正月十五,又叫元宵節或上元節。南京燈節前後歷時10天,初八上燈,十八落燈。明代燈節最盛,從笪橋至評事街,魚龍紛沓,五光十色。屆時老少看燈,萬人空巷。後來集中掛燈區移到了夫子廟一帶,至今每年燈節這一帶仍很熱鬧。舊時講究“上燈元宵落燈面”,是説南京人燈節期間的食俗。

臘八兒:天津人稱臘月初八為臘八兒,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許多天津人還在這天用醋泡大蒜,名臘八醋。臘八醋不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壞。

逛娘娘宮:臘月十五開始,各式各樣的年貨全都上市,以娘娘宮為軸心的宮南宮北大街更是熱鬧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宮頭一個目標就是風葫蘆,成年男人到這裏,忘不了買燈籠,女人們來這裏多是洗娃娃的。從娘娘宮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這是節前婦女必須做完的事情。

糖瓜祭灶: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昇天的日子,家家要買糖瓜兒,等到夜裏12點祭灶王爺。待香燃盡後,請下灶王像,點火燒了,大年三十再買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碼子換上,年復一年,都是這樣。

吊錢兒:吊錢兒是用彩紙剪刻成的圖案,貼在門窗的玻璃和橫稜上,作為春節喜慶氣氛的點綴。貼上的吊錢兒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損壞,否則就意味着一年不吉利。

破五:天津人稱正月初五為破五。這一天,家家户户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當,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在天津人的心目中,鬧元宵也是過年,因此,要鬧得轟轟烈烈,要鬧出年味來。從正月十三到十七的每天晚上,城內繁華的街道,遊人如織,燈火輝煌,鑼鼓喧天,非常熱鬧。十五這天,平時分家單過或外出工作的,都要集中在家長的住處吃晚飯,由於正月十五是第一個月圓的日子,月圓家圓,象徵着家庭和睦、美滿幸福。

湘中一帶流存着許多過年的風俗,不但古老、樸素,而且豐富多彩。特別是在遊藝娛樂方面,百藝競獻,異彩紛呈。如舞龍燈,耍獅子,贊土地,舞春牛,送財神,打花鼓……長沙一帶,流行的大年初一風俗有:大清早起,開門炮後,擺好供品,由男子長者擇吉利方向奠酒三巡,作揖三次,謂之出天行;然後全家大小梳洗完畢,於堂屋齊向祖先禮拜,再依輩份高低,全家相互拜見,俗稱全家拜年,又謂之團拜。 在湘潭一帶流存着許多過年的風俗,古老而樸素。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論是農村或城鎮,到處能看到舞龍燈。舞龍燈先要接龍。即挨家挨户發請帖,凡是接了請帖的人家就依次進屋去舞龍燈表示祝賀。接龍後,開始舞龍。龍隨鼓起,翻騰跳躍,大有騰雲駕霧之勢。歡快時,燈游龍卷,讓人目不暇接。湘中一帶盛行舞龍燈,還傳承着不少的巫風楚俗,如接龍、收水、掛紅等,都表達了人們喜慶豐年的美好祝願。 春節是中國人民普天同慶的日子。但中國地大物博,各地或多或少都形成了自己的節日習俗,湘潭也不例外。尤其在食俗方面,更是別具特色。春節期間,湘潭人喜歡以海南檳榔敬客,甚至年節唱大戲,對演唱出眾的演員,也以檳榔作為獎賞。清人有《潭州竹枝詞》道:風流妙劇話情長,豔姿嬌容雅擅揚,一串珠喉歌宛轉,有人台下擲檳榔。

廣州美稱花城,以種花為業者,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現如今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為世人所矚目,更成為廣州的一大民俗。每年春節前夕,廣州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景,各大公園都在舉辦迎春花展,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各區的主要街道上搭起綵樓,紮起花架,四鄉花農紛紛湧來,擺開花市,售花賞花,人潮湧動,十里長街,繁花似錦,人海如潮,一直鬧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這就是廣州特有的迎春花市。廣州新春風俗,在人際交往中,必備利是。當然,所謂利是,即為紅包,親朋相見,大人要給小孩利是。廣州市民中,市民階層十分講究,要給雙封,而內包多少紙幣則不拘,但沒有利是即為無禮,因此春節期間到廣州人家裏做客,要多帶幾個紅包為好,免得麻煩。甚至商場門口,也會在金桔樹上掛滿利是,任人摘取,以求吉利。

合肥人過年有兩點與全國不同:一是要打香炭;二是鞭炮通宵達旦,節日氣氛非常熱烈。打香炭即在大年三十掃塵後,家家都要在屋內用醋澆紅木炭,剎時,濃煙滾滾,煙霧繚繞,這時閉上大門,以求淨化空氣,去邪避災。吃罷年飯後,開始燃放鞭炮,從晚上到次日早上,連續不斷,炮聲震耳欲聾,火光沖天,大有千軍萬馬攻城之勢。如今,此風雖有所消退,但較全國而言,仍屬數一數二。

孔府年節有些和民間不同的地方。臘八:臘八的一切活動圍繞臘八粥,熬粥時安排很多人,燒火户這天專來燒火。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給當差喝的,一種是內宅、本族和上供用的,因對象的不同而佐料各異。除夕:年三十整夜包餃子,府內到處燃燈、燃檀香木,院裏搭綵棚,午後去報本堂行禮,晚飯後去祖廟辭歲。大人給孩子壓歲錢,裝在紅紙袋裏,上寫長命百歲。每人都備一個景泰藍食盒,放米麪做的如意、小柿子、桔子等,以示來年吉祥。端午節:端午節時用雄黃酒為孩子抹前額,在幼年衍聖公的額上寫一個王字。七月七:在前堂樓院子裏,桌上搭桌,疊好幾層,最上面一張擺香爐,供巧果,巧果用模子扣出,有各種七巧形,油炸而成。八月十五:和七月七一樣疊桌設供,供的月餅是孔府自制月餅。兩個節日疊桌設供,傳説是供品擺得高,離天近,嫦娥、玉兔,或牛郎織女看得見,就會下來吃。

正月十五,山西各地都要舉行燈節,燈節裏最有情趣的就是轉九曲黃河陣。晉北一帶轉九曲的活動更盛。每年農曆正月十五、二十、二十五、二月二,都要舉行九曲黃河燈會,會期一般為3至5天,白天唱戲,晚上轉九曲。九曲,即用木杆或玉米杆紮成彎彎曲曲的道路,當地講究摸摸老杆,祛病延年。木杆上端置有圓形木質燈託,燈數一般為 365盞(閏年另加 30盞),象徵一年365天。燈場中心,栽一根高達7~10米的老杆,上面掛有大燈籠,燈場外面有許多用塊炭壘砌成的圓錐形的旺火。吉時一到,鳴炮三聲,這時場內燈光齊亮,場外的旺火沖天。秧歌隊披紅着綠,載歌載舞;各種社火隊伍及村中男女老少,也依序進陣。人們自由自在地轉悠倘樣,一派熱鬧景象。當活動進入高潮,老杆上的焰火點燃,上下鞭炮齊鳴,會場羣情激昂,歡聲雷動。關於九曲黃河燈會的來歷,山西各地有着不同的解釋。而這諸多的解釋,正是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民眾心理的積澱,它們共同賦予這一悠久的民俗活動以更豐富的文化內涵。

南昌的人們過元宵叫鬧元宵,鬧了十五還要鬧十六。鬧元宵這天地,無論是城市居民還是農村住户,都必須吃元宵,象徵全家團圓、幸福。吃了元宵之後,便開始鬧燈了。

南昌鄰縣農村元宵節的龍燈,各式各樣,有龍燈、板凳燈、關公燈、採蓮燈等。板凳燈最長由1000多條板凳組成,有1000多號人。板凳燈起舞時整齊統一,十分壯觀。灣裏區太平鄉的關公燈,十分好看。如今,民間的鬧元宵,又加入了各種民間歌舞。元宵的夜晚,家家掛燈。村村的彩燈徹夜通明,鞭炮聲、嬉戲聲不斷,鬧到通宵,一直鬧到正月十六,在歡樂的.氣氛中大家開始將臘月廿四設的供桌拆去將燈收起來,舉行送神活動,送神完畢,新春活動也就告一段落了。

流傳於哈爾濱的漢民族。元宵節這天,家家用麪糰做成各種形狀燈,不同顏色的燈,還有玻璃燈、冰燈,做好後,先送到祖宗靈牌位上,祈求祖宗保佑,再送到天地、灶神以求神仙賜福;又送到倉庫、牛馬圈、井台等處,以求五穀滿倉,牛肥馬壯,打水平安;然後送到大路,祈求出入平安,家迎四方客;最終由家長把燈送到祖墳上,為祖宗靈魂上天照好路。

每年的元宵節,邯鄲地區大地上生活的人們,還有盪鞦韆的習慣。一過正月初十,人們就開始在村街口開闊處和自家院內搭起高低不同的鞦韆架,從搭成到正月十六,每天都要蕩一陣子,其中十四、十五兩天是高潮。人們認為盪鞦韆能祛除疾病,因此男女老少都要在鞦韆上蕩上幾下。每個村鎮都有自己的盪鞦韆高手,有時還要進行表演比賽,這比賽的日子,也是青年男女相遇、接觸的好機會。盪鞦韆分單人蕩、雙人蕩、立蕩、坐蕩,鞦韆的種類也多種多樣,有胡悠、過樑悠、板不煞等等,既安全又具有觀賞表演性。這種有益的民間體育遊藝活動,成為邢邯大地上生活的人們一種喜聞樂見的民俗活動。

每年一進臘月,土家人就開始漫山遍野地尋找埋在土裏的樹蔸。油茶樹蔸最好,雜木樹蔸次一點,蔸蔸越大越好。年三十夜,人們把火坑中一年都沒移動過的三腳鄭重地端出來,然後,在火坑上架起大大的樹蔸,全家人圍坐在火坑邊,邊燒邊祝福。這夜全家人都不睡,邊講吉利話邊觀旺火。火苗燒得旺象徵財氣好,這叫燒年火蔸蔸。年火蔸蔸燒得時間越長人們越高興,有的幾天幾夜不熄。土家人將坐通宵稱坐草。據説這樣就能把雜草坐掉,來年莊稼長得旺,便有一個年成。在鶴峯,年火蔸蔸不能全部燒完,要留碗口大的一塊,在正月十五送到土地廟去。年蔸被土家人視為聖火。寄託着煙火不斷、子孫綿長的願望。

民俗作文 篇3

現在,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在民間流逝,而今天我要説的,就是這其中的一種——捏泥人。現在估計有些人都不知道捏泥人是什麼,捏泥人其實就是捏橡皮泥啊!能把泥人捏得惟妙惟肖生動逼真栩栩如生的,也只有民間藝術家了吧。

記得那一次,我見到了一位捏泥人的民間藝術家,他是一位老爺爺,捏泥人的東西也很簡單:一大盒橡皮泥,一些刻刀類的工具。由於現在捏泥人的人已經很少了,所以捏泥人的老爺爺面前圍攏了一羣人。我湊上前去看,只見老爺爺面前的桌子上放着許多捏好的泥人,有手持金箍棒降妖除魔的孫悟空,有維護世界和平的奧特曼,還有呆頭呆腦的豬八戒……真是惟妙惟肖,現在,老爺爺正在捏一條小金魚,只見他取出一塊紅色的泥,東按按,西按按,不一會金魚的身體就被捏出來了,老爺爺又取出兩小塊黑色的泥,用手指一壓,兩顆黑眼睛就鑲上去了。最後,老爺爺給它按上了一條扇子狀的尾巴,頓時,一條活靈活現的金魚就躍然指間。老爺爺剛捏完,又有人邀請老爺爺捏一個豬八戒。老爺爺先捏了一個豬八戒的身子,又做了豬八戒的袈,九齒釘耙……我發現老爺爺的那雙手雖然佈滿老繭,卻靈活自如,短短兩三分鐘的時間,一個鮮活的豬八戒就引起了周圍一片叫好聲。這就是一位捏泥人的民間藝術家。我希望像捏泥人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要被我們保護住,不被時間沖淡。

民俗作文 篇4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在我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

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據説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孃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台州、舟山,這與方國珍佔據温、台、明三州時,為防範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為元宵、八月十六為中秋”有關。此外在香港,過了中秋興猶未盡,還要在十六夜再狂歡一次,名為“追月”。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朝。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在唐朝,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説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意。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歡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民俗作文 篇5

在農曆十二月二十七日的時候,家户户都會去請年菩薩,用來請求來年平安、順心、如意。不管男女老少,都會在那個時候拜上幾拜。而且都會買好煙花爆竹,請完菩薩就放。那場面可了,煙花的燈光映着人們歡樂的臉龐,照着人們內心的喜悦。

在請年菩薩之前,當然是最繁忙的準備福利了。福利的要求很多:豬頭1個;豬尾巴1條、公雞1只、連1條,這樣可以象徵連年有餘,還要有酒、茶等,放福利的桌子最好是要八仙桌。注意,福利放完了,一定不能放椅子或其他坐的東西,做這些事情的必須都是男的,女的不能參加。參加請年菩薩的人最好淨身,再把水果等放在牀上,放上蠟燭台和香爐,同時放鞭炮和煙火,燒元寶。等這些全部都結束了,全家人圍在一起吃豬頭肉,其樂融融。 過年時參加一些民俗活動,比如:剪春花,舞獅子,祭祖,還有這裏的請年菩薩都可以讓我們體會到五千年的習俗,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要讓中國的傳統習俗傳播得更久更遠,讓世界各地的人都想了解和研究我們的文化歷史。

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應該更加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用現代化的方式將以前的民俗發揚出去。我們作為中國新時代的領航者,應該做好傳統文化傳播人的職責。

民俗作文 篇6

我的家鄉在寧夏市、和政縣,那裏有大山風景如畫,我家就住在大山的對面,以前家門前只有一條不寬不窄剛走過一兩車的大路,好幾年沒有回家,今年一回家,哇!家鄉徹徹底底的變化,以前的“羊腸小道”已經變成寬大的柏油馬路。

以前聽奶奶説:“這裏曾經打過仗”,怪不得我家對面的大山上有幾處像堡壘似的“怪物”呢,原來這是打仗留下的。

我們回民的風俗有很多很多,而且這些都很封建,比如:戴的白帽子,還要閉齋什麼的,婦女們還在頭上戴紗巾。

我們的這些風俗是很特別的,男人或男孩都要戴白帽子,而婦女們是必須戴紗巾的,婦女們不能光着頭露着身體的胳膊和腿,而男的就很例外,他們可以戴也可以不帶戴。

先説説我們的飲食習慣,比如蓋碗茶,如果家裏來客人,才會把這些蓋碗的茶端出來,讓客人品嚐,還會做些饃饃來招待客人,饃饃的花樣很多,比如:油香、麻花、錁錁、饊子、酥饊……,它們各個有特色,不過製作它們就難,比如錁錁,把面和好,還要發麪什麼的,錁錁裏面的圖形有很多,比如:龍、青蛙、小鳥……它們既好看又好吃,是我們回民招待客人的最拿手的事,用一張大的桌子,放在炕上,上面擺上各種好吃的東西,還要倒上蓋碗茶,這些好吃的招待客人缺一不可呀!

還比如我們的閉齋習俗,齋要閉一個月,早晨的時候必須在六點以前吃過,到白天就不能吃,到傍晚的八點左右就可以吃,如果你一天不閉齋,那麼就得補61天的齋,我也不知道這是為什麼,可就有這樣的習俗啊!

關於閉齋還有一個風俗,男的12歲就要閉齋,12歲以下可以不閉齋,女的8歲就要閉齋,8歲以下可以不閉,我就想不通男的閉齋和女的閉齋的差距怎麼就這麼大呀!可是沒辦法,這就是習俗呀!必須得遵守啊!如果一天不閉那麼就要補61天的。這很不划算,還不如把那一天的齋閉夠,關於閉齋的風俗就是這樣。

還有一個風俗就是13歲或14歲以上的女孩就不能穿短裙什麼的,也不能穿短袖,你們説説:“我們的習俗是不是很封建呀!”再怎麼封建也得遵守呀!”因為習慣也就覺得這個習俗很好,在漢人看來是很封建的。不,不,我可不同意你們的看法,不是説“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嗎?

我們回民家鄉的習俗就是這樣的。家鄉可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呀,如果有機會的話,你們可以來家鄉旅遊,我們家鄉的人可是很好客的呀!

民俗作文 篇7

龍舟競速,艾香陣陣,粽香十里,這就是我最喜歡的節日:端午節,而我最喜歡的端午習俗當然數賽龍舟啦!

每到端午節,家鄉總是會舉行熱鬧非凡的龍舟大賽,這令我感覺很奇怪,端午節為什麼一定要賽龍舟呢?媽媽告訴我,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尋找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的五月五日,人們就以賽龍舟形式來紀念他們。也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從此,端午賽龍舟便成為了一個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去年端午節,我有幸能去現場感受了一番龍舟別樣的風味。

我們早早地來到湖壩上,本以為我們搶佔先機,可以尋個好位置,不曾想,湖壩上早已擠滿了前來觀看比賽的人,真可謂人山人海。從上往下望,到處人頭攢動,有帶帽子的,有撐花傘的,就像是隨風逐波的麥浪,看來這炎炎夏日也抵擋不了人們的熱情啊!

我好不容易找到一個位置靜靜等候比賽開始。盼啊盼,比賽終於在人們的翹首以待中終於開始了。選手們個個意氣風發,頭上腰上各纏着一塊紅布,在朝陽的光線下熠熠生輝。鼓聲響起,一架架龍舟便如一支支離弦的利箭,在本平靜無波的河上來去如飛,激起了一圈一圈的波紋。兩岸看龍舟的人都大聲吶喊,有的還把家中的鑼鼓都拿出來,重重敲打助威,更有好事的年輕人把事先準備好的“連環響”鞭炮掛到樹上點燃。一時間,吶喊聲、鑼鼓聲、劈劈啪啪的鞭炮聲交匯在一起,在河面上迴盪,震耳欲聾。

那些龍舟紛紛你追我趕,爭先恐後地奔向終點。選手們奮勇揮槳,動作整齊劃一,堅實的肌肉隨着動作一起一伏,額上佈滿的汗珠反射着太陽的光輝。擊鼓的人更是興奮異常,身體一蹲一起,雙槌齊下,恨不得把全身的力氣都使上去,讓人擔心那鼓會不會被敲破。賽到緊張處,更是精彩異常。鼓點越來越急,搖板入水的節奏也在加快。只見兩隻龍舟齊頭並進,力爭上游,誰也不讓着誰。選手緊張,觀眾的心也跟着懸了起來,岸上的呼聲一陣蓋過一陣。待到分出勝負,又是一陣的歡呼聲夾雜幾聲懊喪的歎息聲。

比賽結束了,人們依依不捨地離開了比賽場地,湖面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

龍舟比賽可真是多姿多彩啊!

民俗作文 篇8

中國的節日有很多,而且,每一個節日都有着自己的動人傳説。從各種節日的由來與風俗中,我們不難看出,貫穿這些節日的正是:樹正氣,揚美德,顯智慧,懲邪惡的民族精神。這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是需要我們傳承和弘揚的內容。而其中最熱鬧、隆重的怕要數春節和元宵了。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這是蘇軾的《守歲》中的詩句。談起這首詩,人們腦海中浮現的必定是春節那喜氣洋洋的幸福場景。春節,是我國最隆重,也是最熱鬧的民族傳統節日。春節要貼春聯、貼年畫和窗花,放爆竹煙花,拜年祝賀,拿壓歲錢,還有吃餃子、吃年糕等,這些時刻都很有趣。在春節的前一天晚上,也就是除夕,家家户户闔家歡聚,一起吃年夜飯,其間談笑風生,其樂融融。有時還會進行各種遊戲,然後一起看春晚、一起守歲,敍舊話新,互相祝賀鼓勵。當零點的鐘聲敲響時,煙花爆竹便將節日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聲聲炮鳴久久盪漾於空中,不絕於耳,無數煙花競相綻放於空中。

在春節,家家户户都會置辦年貨,準備一大堆好吃的。在擺放節日的供品中,必須準備一大盤蘋果,這就是人們所説的“平平安安”。還有些地方準備的糕點食品富有討吉利的諧音:吃棗子表示春來的早,吃柿餅表事事如意,吃杏仁表示幸福人生,吃長生果表示長生不老,吃年糕表示一年比一年高等等。所有的這一切是多麼有趣而又富有意義。這些習俗展示了中國人的智慧,代表着我們淵遠流長的民族文化,我也為這些習俗的誕生而自豪,我特喜愛我們中國的春節。

而元宵節,是我國另一個民間傳統節日。正月十五鬧元宵,把從除夕開始的慶祝活動延續一個又一個高潮。元宵節要吃元宵,意在祝福全家團圓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樂幸福。因此到了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買元宵,有的人家則是自己做的。今年的元宵,我就過了一把做元宵的癮。元宵看起來蠻好做的,似乎只要把陷放進去,然後搓圓即可,但事情並非如此簡單。先要將元宵皮搓圓並“挖洞”那“小洞”是放餡用的,然後放餡,最後搓圓,雖是簡簡單單三步驟,但要往那小小的“洞”裏放餡,還得搓圓可真不是易事。元宵節除了吃元宵外,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會、猜燈謎,好不熱鬧!

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節日都有它的悠久歷史、美妙傳説,獨特情趣和深廣的羣眾基礎。他們反映了民族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寄託着整個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來一代代歲月長途中歡樂的盛會。

一個節日就像一故事,情節美妙動人;一個節日就像一種文化,內容絢麗多彩。在當今很多洋化了的節日文化當中,願我們更多的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歡度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節日。

民俗作文 篇9

年,是灶神爺昇天的日子。人們殺雞宰鵝祭拜灶神爺,企盼在新的一年裏衣食無憂。

臘月二十五左右,人們必須選出一天來把家裏打掃得一塵不染。此外,人們還要買菜,割肉和準備年貨。

除夕,是春節的第一個高潮,鞭炮聲日夜不絕,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街上飄着一股煙火和酒肉的香味。人們在門口貼上新的對聯,屋子裏貼滿了各色的年畫。人們到了晚上還要吃團圓飯,在外邊做事的人,必須要趕回來。此外,大人們是要看《春節聯歡晚會》的,小孩子們燃放煙花,真是快樂的時光。

正月初一,春節有一個高潮到了。大街上的店鋪不但不關門,還有許多小販在大街兩旁擺了攤,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三個一夥,五

民俗作文 篇10

今天,沈家門漁港民間大會開幕了。十里漁港,彩旗飛揚,禮花飛濺,掌聲雷動。

披紅掛綠的漁船,浩浩蕩蕩地行駛在海面上,“綠眉毛”仿古船成為領航船,16名鼓手身穿龍衣龍褲擂響了舟山鑼鼓,“咚隆咚,咚隆咚,咚咚隆咚鏘。”。鼓聲敲響了海港節日的喜慶氣氛,敲出了漁民心中的喜悦,緊隨其後桃花島的“黃藥師”仿古船帶來“射鵰”武術表演,一個個“射鵰英雄”盡顯風采,讓觀眾彷彿走進了金庸筆下的“射鵰”世界。

大街上游行的隊伍慢慢地開過來了。有舞龍舞獅,漁歌,高蹺,秧歌,跳蚤舞,俄羅斯民族舞蹈,還有濟公向“火神爺”嬉耍取樂,人羣中不時爆出陣陣笑聲。尤其是漁家姑娘組成的銅管樂隊吹出了人們喜悦的心情。

今年的沈家門漁港民間大會開得棒極了。

標籤: 錦集 民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danyuanzuowen/liuxiace/og9ll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