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單元作文 >高中第三冊作文 >

實用的詩的世界作文合集5篇

實用的詩的世界作文合集5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詩的世界作文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的詩的世界作文合集5篇

詩的世界作文 篇1

月光如弦。絃聲中道不盡那滄桑歲月中的古老斑駁;絃聲中訴不完那千年史書寥寥幾筆後一代代不朽的人生

月光如弦。絃聲中卻有滿是那份眷戀與執着;絃聲無不是一個個清靜與和諧的影子,無聲的歷史與記憶。看到的,依稀是千百年前,神祕,皎潔而又淡泊,令人神往的清月。

月光如弦。月光裏,只有我和月。

抬頭仰望夜空,深邃,古老,深沉,一如空中的明月。

於是,在月光中,我看到了千百年前的月影,和那份清寧

月下,李白曾有過“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不屑,壯志;蘇軾有過“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清醒與豁達,有過“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悠柔與牽掛—寄情於月,寄情于山水,心中全是那份孤獨與思念。月光中,也曾有過賈誼“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的為國為民的情懷。月下也不乏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來照秋牀”的羈旅相思。

月下,看到的,是一個只屬於詩人的世界。

月是詩人世界中的月,月下是一個只屬於詩人的世界。

詩人世界中的月永遠中充滿的是那份淡泊寧靜,詩人的世界中盡是和諧與安寧。

月光下,我走入了一個詩人的世界。

“舉世皆濁我獨清”是屈原的高傲,不屈;“採菊東籬下”是陶淵明的閒適淡泊;“仰天大笑出門去”是李白的壯志豪情。

曾經在一個江口,皇帝問一個僧侶:江中有多少隻船?

其僧曰:“二隻:一曰名,一曰利。”

而詩人的世界中竟毫不屑名利,詩人的內心深處,骨髓中永遠透着一份狂傲:一份看破塵俗的瀟灑,一種“大江東去浪淘盡”的壯闊,一種“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追求,有“會挽雕弓如滿月”的責任,愛國愛民,“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柔情。

詩人的世界裏充滿了寧靜。

月依然是千百年前的月。

只是少了那份寧靜,和諧。

月也只不過是一輪月罷了。

江水泛起浪花,亙古不變的流向遠方,但願我們隨江水,走進千百年前詩人的世界——尋找那份寧靜!

詩的世界作文 篇2

紅塵陌上,我曾撐一支長蒿,在清風妙雨處,望見你輕歌曼舞的身影。衣袂飄飄,漫天的水袖婀娜出中華的文明。你回眸一笑,那張傾國傾城的臉龐,使我下定決心,從那一刻,走進你的世界,快樂你的快樂,悲痛你的悲痛。

我用雙眼當作腳,用心靈當作眼,捧一杯茶,簡簡單單的,踏上這無邊際的路。

茫茫大漠上,駝鈴蕩蕩中,有一個穿紅紗的姑娘。“胭脂長寒雪作花,媚目憔悴沒胡沙,”這是昭君吧!為何成親的喜悦,卻未從她臉上看到?哦,大好的年華,便要離開家鄉,走上一段已被決定好的路,怕是誰,也不會樂意吧!可,那恨意也沒被寫在整張臉上,此時的昭君,何種心情,無從知曉。只是,“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她昭君,到底是個肯擔責任的女子。以身許國,讓天下太平,讓匈奴王為得到她而向漢朝俯首稱臣,紅顏,依舊不敵弱兒郎。一曲幽怨的琵琶,在我看來,奏出的,不僅是昭君對故鄉濃濃的思戀,怕也預示了儘管她讓天下暫時太平,可她一生的努力也終是喚不醒後人對權力和戰爭的貪婪和慾望。胡地千里蒼茫,我卻只聽到,幽怨的琵琶聲,在輕輕蕩。

暮色蒼蒼,蟬聲慼慼,“驟雨初歇”,朦朧出柳永與心愛之人“執手相看淚眼”的離情畫。這一別,怕是“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何等執着的情誼,何等痛苦的無奈,當真是“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我站在邊塞古城上,望見了青海湖經祁連山到玉門關的邊境防線。抬抬頭,天空上陰雲密佈一陣壓迫感從心底油然而生。滾滾的烽煙,是本銀光皚皚的雪山顯得黯淡無光。這一仗,一定又會死傷不少吧!這些戍城的將士,可會有過畏懼?只聽王昌齡大喊:“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將士們沸騰起來,摩拳擦掌,鼓起了鬥志。金甲易損,生命可拋,可戍邊壯士們的報國意志卻不會減消絲毫。他們是好樣的!國難當頭,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昂首挺胸,誓死捍衞者國家,盡應有的忠,奉獻出早就與國家命運相結合的生命。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初遇,是一場美麗的夢,又是一抹彩虹,總會絢爛在記憶最深處。回眸相視,那初見的美麗,早是一種殘念,只能默默垂淚於心間。人生如此,浮生若萍,一縷縷風,吹落了一季又一季的花瓣。

行走在詩詞的世界中,我看到了長風破浪裏李白的萬丈豪情,我感到了黃等下李清照濃濃的愁緒,我聽到了杜甫對國破家亡的悲歎,我……在輕吟淺唱中,你的世界,竟是如此多姿。

詩的世界作文 篇3

讀一首詩,讓千年經典惹人戀。

誦一篇詞,讓蕩氣迴腸心田;

品一支曲,讓瀟灑情懷入心間……

千年的等待,千年的相遇,走在詩詞的世界裏,收穫良多。

唐時,國泰民安風雨順,墨客騷人登奇峯。他少年時便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青年時尚豪氣:“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他,失意時猶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他,就是李白。他在朝廷令高力士脱靴,他在皇殿要貴妃研磨,他在曠野放白鹿於青山之外……每當我沉浸在李白詩的華美之中時,心中的那朵青蓮就會默默地綻放,瀰漫着一代詩仙的氣息,感受到唐詩的無窮魅力。

宋時,戰火炮灰滿天飛,一輪豪放即天涯。他心懷大志時,吟道:“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他,面對國家大好河山放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他年老時感歎:“老夫卿發少年狂,左牽狼,右擒蒼。”他,就是蘇東坡。他不滿於朝廷的腐敗無能,懷念於世俗之名外,登上一葉小舟,放歌遠去。每當我誦到宋詞的精妙絕倫之時,便仰天大笑。

元時,金戈鐵馬,氣吞山河。一輪明月獨罩天涯。他騎着馬,來到小溪柳樹旁,低吟道:“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他就是馬致遠,他的豪情壯志令人心生敬佩。

讀詩,誦詞,品典,字字不染纖塵,清淡如風,隱者絕世的清寂和一絲孤獨,細品卻如甘露滋潤心田,生起一種莫名的妙意。

生活如海,詩詞如舟,乘舟泛海,方知海之寬闊;生活如山,詩詞如徑,尋徑登山,方知山之巍峨。詩詞,如萬花叢中的一抹綠意,朔漠的夕陽中的一樹菩提。

走在詩詞的世界裏,收穫良多。

詩的世界作文 篇4

從小,我就迷戀古詩。它把我帶進了學習,帶進了生活。讓我懂得思考,懂得評析。詩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我愛它們,勝似愛任何東西。其中,範雲的《詠寒鬆》:修條拂層漢,密葉障天潯。凌風知勁節,負雪見貞心。使我懂得了要有獨立堅定的意志,頑強不屈,敢於面對一切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風味既淡泊,顏色不斌媚。竹子一年四季都是綠色的,從不會為討別人喜歡而改變自己的顏色。“孤生崖谷間,有此凌雲氣”。即使它孤獨地生長在懸崖邊上,山谷裏,它也是一節一節地向上長,身體高直,志向高遠。這首看上去一點意思都沒有,可是仔細一看就發現其中的妙趣了。這首詩不光讚揚了竹子,還可以用來比喻謙虛的、有骨氣的.、正直的、有遠大抱負的人。這也是我們民族崇尚的精神境界。

一首首古詩激發了我的興趣,一連看了好幾首關於植物的詩。如:《梅花》作者王安石。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牆角有幾枝梅花冒着嚴寒獨自開放。站在遠處就知道不是雪,因為有幽幽的香氣不時飄來。《白梅》作者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在冰雪覆蓋的樹林中生長的梅花,它不與春天開放的桃花李花混在一起。當它一夜之間忽然開放,香氣瀰漫到天地之間,就預告了春天來臨。

詩中的植物令人回味,我又回味起來,不知不覺地讀了出來:《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詩的世界作文 篇5

唐朝發出耀眼的光芒,閃耀在歷史的長河中,如漆黑夜空中閃耀着的明星,唐朝是個繁華而獨特的時代,唐詩更是在人們心中永遠流傳。

每當看見天空中那鑲嵌在藍黑色的夜幕中,那發着淡黃色光芒的圓月。“峨眉山月半輪秋”就進入我的腦中,“秦時明月漢時光,萬里長征人未還。”便引領着我走向那蕭瑟的寒風所包裹着的邊疆,而“秋風清,秋月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正藉着明月不斷訴説着自己悲傷的心情……

窗外,晶瑩的雨滴從天邊滑落,跳動着拍打着玻璃,“拍拍,咚咚”聽着雨珠的低吟,使我想起“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當連綿的雨,將街道籠罩在灰色的薄紗之時,彷彿聽見杜牧在輕吟“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又是體會到“雨裏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的悠閒。當陣陣雨聲將寒氣灑向大地,“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的悲涼,無奈展現在我眼前……

當陣陣蕭瑟的風捲動着落葉,凋零的花朵下展現初秋的身影時就會想起,“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也會遙想寒山寺外,少年張繼乘着小舟低吟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同時也可以看見,杜甫滿懷着悲傷與淒涼長歎“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這寒風蕭瑟的季節,充滿着悲涼與離別,其中無數的詩人留下足跡,有無數人流淚走過,通過詩句向大地訴説着自己的悲傷。

當站在山頂,透過綠葉的間隔,望着藍色的天空下,沐浴着陽光的城市,看着插着幢幢高樓畫卷,注視着街道上一個個移動着地微小的人影。能想起杜甫的“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也能體會“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遠遠的望着那佇立在大地之上,融入天空綠色的山的影子,彷彿聽見李白在唱着“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這高大的山脈留下了多少詩人的感歎。

唐詩經過漫長的歲月,在人們口中代代流傳,它記錄着歷史的模樣,記錄着詩人們的悲歡離合,更記錄着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

標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danyuanzuowen/gaosance/pnyk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