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成長作文 >反思作文 >

【實用】反思的作文六篇

【實用】反思的作文六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反思的作文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反思的作文六篇

反思的作文 篇1

我們都知道,生活離不開反思。反思是自我完善的方式。糖通過反思,我們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思考自己的生活。將我們的現在、以後、將來、連在一起。讓自己將來可以變得更好。今天我就和大家説一説有關反思的話題。養成反思的好習慣。

那麼,先讓我來給大家來講一講反思的主要順序,第一步是回憶當時的經過。第二步是思考自己的做法有沒有傷害到別人。第三步是下一次不再做同樣的錯事並且不説讓別人傷心的話。而最後一步第四步是如果能重來一次,或以後遇到了類似的情況,自己要怎樣才能做的更好。

讓後,我再來舉一個例子。上美術課時,我發現自己又忘記帶美術工具了。哎,這已經是第三次了。就照這個來説吧,其實上美術課帶美術工具是一件非常平常的小事,但有些同學總是不把這點兒小事放在眼裏,所以才會丟三落四。而句子中的我,已經三次沒帶美術工具了,這及其需要反思。那麼,我們要如何才能記住呢。我們可以在課程表上標記一下,在上美術課的前一天晚上把東西準備出來,這樣早上就不用在收拾了。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吧美術工具直接放在學校裏,這樣就不用來回的提了。你們看,這就是反思的好處。總而言之,掌握我們反思的時機,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給大家講講曾子自省的故事。孔子的學生曾子是一個非常重視反思的人,他每天晚上總是回顧自己一天的所作所為。想想自己給人做事是否盡心盡力了,與朋友交往是否言而有信了,老師講的東西自己都學會了嗎。他每天都以這些問題為鏡子,對照自己的行方,這就是自省。

我們要學習曾子,每天進行反思。

反思的作文 篇2

自從1999年高考作文走向話題作文以來,以歷史人物和文學形象為題材的高考作文就大量出現,數量之多,着實出人意料,甚至可以用“氾濫”一詞來形容。當然,我們並不否認,其中也的確湧現出了一些以《赤兔之死》《昭君怨》等為代表的優秀作文,但是我們看到更多的,恐怕還是那些隨意改造、寄希望標新立異的“故事新編”式的。

我們並不否認,對於生活單一的中學生來説,歷史人物和文學形象的確是作文選材的一條重要的途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生活的不足和選材的睏乏,但是,這並意味着就可以隨心所欲地拿歷史人物和文學形象開涮,它還必須遵循一定的創造規律。

現象——

由於網絡等媒體的推崇和宣傳,以及一些所謂高考優秀作文選編的出版,使得很多學生開始“近視”,誤以為以歷史人物和文學形象為題材就是應試作文的“終南捷徑”。於是,不管是什麼樣的作文題,歷史人物和文學形象就成了一些學生作文選材的“永恆主題”甚至“唯一主題”。於是乎,作文中隨意歪曲人物性格、隨意編造古代事例、亂彈文學經典,想借此體現出一點所謂的“文化底藴”、達到標新立異的目的的學生作文就大量出現了。

時下,這股“避開現實,回到古代,複述經典”的作文中的作偽、作秀的不正之風已不再僅僅侷限於應對高考的應試作文,它已經逐漸向下滲透,嚴重影響了高一高二甚至初中的作文教學,這已經引起了很多有識之士的憂慮和嚴重關切。

對策——

引導學生走進生活、關注生活,並進而表現生活,實現“吾以吾手寫吾口”的作文教學終極目的,仍然是中學作文教學的第一要務。歷史人物和文學形象,充其量也只能作為作文選材的一個分支、一個方向,而不是唯一和全部;如果根據作文的實際需要,確實可以以歷史人物或文學形象作為題材,那就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

1.準確理解,避免信口開河

要想使自己的“故事新編”站穩腳跟、取信於人,其前提條件是要對歷史人物和文學形象準確理解和把握,要做到爛熟於心、瞭如指掌。相反,如果對自己作文中涉及到的歷史人物或文學形象,根本就沒有進行過充分的研讀,只憑一個大致的印象就試圖改造,那勢必信口開河,必然導致胡亂解説,甚至會出現張冠李戴的常識性笑話。我們不是看到過高考作文中就有人去寫嵇康如何隱居田園、如何堅守內心的恬淡嗎?這實際上暴露出學生對嵇康這一歷史人物的陌生,而將他與陶淵明混為一談了。一旦出現了這樣的錯誤,對作文而言,那無疑是致命的。

所以我覺得,準確理解歷史人物和文學形象是寫好“故事新編”式作文的第一要素;自己不熟知的不去涉足,這可以説是避免在“故事新編”中信口開河的唯一途徑。

2.線性發展,避免中途易轍

儘管我們也承認,以歷史人物和文學形象為題材的“故事新編”式的作文,是允許通過合理的想像和豐富的聯想來進行虛構的,但是,在創作過程中,這種想像和聯繫應該是“合理”和在“允許”的範疇之內的,而絕不是漫無邊際和隨心所欲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我覺得便是“線性發展”,不能中途易轍。換言之,我們所進行的任何“新編”,都必須符合:

①性格線性化:歷史人物和文學形象的性格發展有其特定的邏輯,在“新編”時,我們必須遵循人物性格的線性化發展,沿一條直線向前推進;也就是説,我們能且僅能改變或改造的是事情,而不應該是人物的性格,不能將人物形象弄得“面目全非”。所以,假如有學生在作文中去寫阿Q學習雷鋒、一心助人為樂,是不是非常可笑?

②背景線性化:歷史人物和文學形象中的人物性格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社會背景,換一個時代或背景,就有可能不能形成這樣的性格和形象,所以背景不能置換,它同樣必須遵循線性原則。但是,有學生就往往忽視了這一點,總喜歡將古人或文學形象“複製”到現實中來,讓歷史人物或文學形象“再活五百年”。於是,學生作文中會出現像“莊子跳槽去當售樓先生”這樣的“新編”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③空間線性化:我們在進行“故事新編”時,還必須從原作所提供的空間出發,在尊重原作空間的同時,充分挖掘原作中可能存在的、可以供我們向外拓展或向前延伸的空間,而不能毫無根據地胡亂編造。一句話,要看原作或歷史人物還有沒有“新編”的空間。比如“昭君出塞”,傳統的都是説她在“和親”中的作用,但是,她內心有沒有哀怨、孤獨呢?如果有,這就是我們可以拓展的空間!

3.體現創新,避免老生常談

出新,是“故事新編”式作文的生命。如果過分拘泥於原作或歷史人物,戰戰兢兢,不敢越雷池一步,甚至只是複述已有的故事或情節,那隻能是“複製”,不是創新。

所以,“故事新編”式作文要跳出桎梏,獨闢蹊徑,體現創新。

一是要在選擇中出新。忠實原作和歷史,這是必備的前提;但如果僅限於此,那顯然是不行的。因此,在改造時我們不妨學會選擇角度或換一個角度,以一個全新的角度對歷史人物或文學形象進行思考,這樣就可以有效地避免人云亦云的現象,像上面所説的“昭君出塞”就是這樣。

二是要在高頻中出新。如果我們仔細回顧一下的話,就可以發現,近幾年“故事新編”式作文中,有一些歷史人物和文學形象是屬於“高頻使用”的,如屈原、李白、杜甫、蘇軾、王昭君、項羽以及中國四大古典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中的一些人們熟悉的人物形象。既然高頻出現,那就極有可能會出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現象。因此,無論是敍述角度、事情選擇還是生髮議論,都必須儘量避開眾人皆知的角度,努力尋求一個“唯我獨有”的全新視角,從而達到創新的目的。

反思的作文 篇3

在現實的作文教學中,許多老師一般都側重於“改”,而忽略“評”,這沒有把握住“評改”的基本內涵。實際上,“評改”是“評”和“改”兩個語素並列組合而成的詞語,二者不可偏頗。因此,作文之“評改”,不僅要從字詞、語法、邏輯的角度幫助學生改正錯誤之處,從內容、結構、表達等方面幫助學生修改不適當的地方,而且還要對學生的作文做出中肯的評論與評價。同時,對學生在習作中表現出來的不良習慣和不正確的態度要進行適度地批評與糾正,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寫作態度與習慣,進一步掌握寫作方法,領悟寫作規律,提高寫作水平和書面表達能力。現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我對作文的評改一些看法。

一、認清本質,正確對待。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認識到小學生作文是習作,是一項練筆活動,是書面表達的最基本訓練,而並不是藝術,不是文學創作,只要學生能正確地、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就行。因此,教師要求每一個學生把他的每一篇作文都寫成小學生優秀作文是不現實的,因為我們培養的不是小學語文教師,更不是培養作家和文學評論家。所以,教師在批改學生作文時不要用成人的水平去對孩子的文字評頭論足,更不能用文學編輯和文學評論家的眼光去看待小學生作文。

我們在批評他們的作文時要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力求保持學生作文的原意,絕不能用教師的思路去代替學生的思路。因為小學生的生活積累和語文知識都很有限,有的孩子在作文中,難免有些語言表達方面的不足,但那是無關緊要的,隨着他們語文知識的增長,孩子們自然會知道怎樣把他們想説的話説得更清楚、更明白。如果教師對他們的作文要求過高過嚴只會實得其反,那很容易打擊他們的寫作興趣,使他們產生畏懼寫作文的心理。所以教師在評改他們的作文時,只要學生寫的是真話,是自己心裏想説的話,表達的是真情實感,只要“其意義不謬誤”,“字句已通順”,哪怕有的是幼稚可笑的,也不必大評大改,把學生的一篇作文搞得面目全非。因為我們評改作文的目的不是代替學生修改文章,而是要指導學生掌握修改文章的方法,讓他們學會自己修改作文。

二、形式多樣,及時有效。

作文評價與批改結果的呈現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口頭的;可以採用分數、等級來表示,也可以用評語來表示;還可以採用多種評價形式進行綜合評價。平時我們常説的精批細改只是作文批改中的一種重要方法而已,但不是惟一的方法。那種認為老師把學生的作文改得越細越好的看法是片面的,如果教師在所有作文批改中均採用精批細改這一方法,要把每一篇小學生作文均改成小學生優秀作文的想法和做法那是不太現實的。因為好的作文是很難一次成功的,學生的能力提高也是循序漸進的,教師絕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長。

事實上,如果學生每次把作文本交上來後,教師都要經過十天半月的批改後才能進行評講,那時學生對自己當時是怎樣寫作的早已忘得一乾二淨了,等老師把批改好了的作文本發到他們手裏的時候,他們大多隻是瀏覽一下成績或評語而已,而對自己的習作連認真地看一遍的興趣都沒有了,即使老師把他們的作文改得再仔細,對學生作文水平的不斷提高也不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反而使老師的批改顯得勞而無功了。所以我們在評改他們的作文時,要儘量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爭對學生習作的實際情況,以有利於學生作文水平的不斷提高為目的,靈活運用作文評價與評改的方式、方法,讓學生能及時從本次作文中吸取經驗和教訓。

三、因人而異,以鼓勵為主。

教師在評價、批改學生的作文時既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生作文整體水平的不斷提高,又要注重因人而異、對症下藥,爭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學生作文必須“求精”,而對另一些學生的作文“求通”就行了,千萬不能用一個統一的標準“一刀切”。教師評改作文時要把嚴格要求與提高學生作文的積極性有機地結合起來,要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用發展的眼光和戰略的眼光對學生作文進行公正的評價。我們在評價、批改作文時要學會用放大鏡去發現學生在作文中取得的成績,而不是用顯微鏡去尋找他們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要努力去發現學生在作文中的進步,恰當地指出他們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循序漸進的去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

我們評價作文時要學會用一雙孩子的眼睛,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小學生作文。一個教師對孩子習作的賞識,絕對不是表示他的水平低,缺乏鑑賞能力,而恰恰顯出了教師的教育智慧。因此,教師在批改作文時要堅持鼓勵為主的原則,在閲讀學生習作時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不要吝嗇自己的讚美之詞,在評價孩子的習作時多一些欣賞和讚美,讓孩子產生對教師的信賴和親近,使他們打開自己內心世界的大門,讓內心的真情實感流露出來,讓剛剛嘗試用筆表達的孩子們在教師不經意的一句讚美中,點燃對語文對文學的興趣,揭開作文的神祕面紗,消除他們對作文的恐懼心理和望而生畏的想法,讓學生覺得作文並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從而對寫作產生濃厚的興趣。環保作文教學反思二年級作文教學反思

反思的作文 篇4

昨天,張老師笑盈盈地走過來,又和顏悦色地對我説“張麥,這次你要請客?!”我一開始沒緩過神來,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你呀,語文期中考試考了第一名,97分呢!”頓時,我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差點叫出來。可過了一會兒,我又冷靜下來,想到今天是愚人節!我連往自己頭上潑了盆冷水,要知道愚人節什麼話都是騙人的;之後,我也沒再去想這件事。直到放學,張老師把喜訊傳給媽媽時,我才相信了。

聽到了消息,我熱淚盈眶,心中有一種説不出的興奮。

現在爸爸、媽媽知道了。接着外公、外婆收悉了。最後,爺爺、奶奶,同學、朋友都知曉了。

消息似乎傳遍了宇宙,我到哪兒都能聽見追捧聲,讚美聲。在爸爸媽媽那裏我可以隨便提要求,只要不誇張,都可以滿足我。在外公外婆、爺爺奶奶那兒獎勵不斷。在兄弟姐妹面前,我是個好榜樣,他們都很看好我。在同學們面前,讚美聲、羨慕聲此起彼伏……

考好成績的原因在於:基礎紮實,做題認真,審題明確,檢查仔細!

現在我語文得了第一名,要保持,還要爭取每次考試都能取得好成績,數學也得到第一名!

反思的作文 篇5

作文評價,是寫作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評價能否激發學生再創作熱情,能否使學生保持昂揚的寫作興致,從而不斷提高寫作水平,這是老師們所關注的。

目前,老師們常用的評價形式是:眉批+總評+得分(或等級)。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漸漸發現,不論是量化法還是等級制,均屬於模糊性評價,其結果往往是“一刀切”:師生綜合某篇作文各方面的情況,給它判一個分數,或定一個等級。這就算是一篇作文的“身價”了。

學生最關心的就是這“身價”。

優等生是老師的高足,其大作深受師生青睞,身價倍增。他們幾乎每次都體驗到“收穫”的喜悦。因此,對寫作也樂此不疲。

對大多數中下游學生來説,一個36分,或25分,就把他們給打發了。儘管在評定時對他們使用了第二人稱(“你”)的鼓勵性評語,他們卻覺得這是冠冕堂皇的話,是“施捨”,無異於“鏡中花”“水中月”。最終因沒得到真正的全面認可,對此而不屑一顧。本來一番好意,卻很少有人領情,被“扭曲”為虛幻的東西。一張熱臉碰了一張冷屁股。這該是每一個評價者都不願看到的吧。久而久之,他們對鼓勵性評語也麻木了,客觀上抑制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及其潛能的發展。所以,我們得“網開一面”,最大限度地為學生的長足發展提供機會,為寫作素養的全面提升拓展了更為廣泛的空間。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之為文,自然良莠並存。

俗話説的好,“打人不打面,揭人不揭短。”學生最怕自己的作文被判為異類——“醜小鴨”,動不動被別人吹毛求疵。既然學生都愛面子,就該先給他一個又一個面子。其實,這是師生給習作者提供的一個又一個進取的機會,搭建的一個又一個不斷攀升的平台。

每個學生的每篇習作,即使糟糕透了的,至少也有一兩處可取之處,即“閃光點”:如某個成語恰如其分的使用,某種修辭手法渾然天成的運用,某句名言天衣無縫的嵌入;抑或選材的獨到,倒敍的妙用,開門見山的點題,耐人尋味的結尾……不一而足。這些“閃光點”猶如“星星之火”,都是智慧的“燃點”。顯然,出於成見,對此視而不見,哪把壺不開提哪一把,簡直是愚蠢至極;只有對這些“星星之火”倍加呵護,千方百計吹氧助燃,使之形成"燎原"之勢。這才是明智之舉。

希望得到老師或同學的賞識,是每個學生的共同心理。作文交上後,學生急於知道老師或同學如何評價自己的作文,尤其是對某方面成功之處的認可。這種渴望指點迷津的的心理,正是激勵學生把作文寫得更好的良機。“橫看成領側成峯,遠近高低個不同。”對同一篇習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突破"藩籬",見仁見智,才能真正解放寫作教學。只要師生着眼於寫作能力的提高,抓住這一個或幾個“閃光點”,給予高度評價,使他們每次都能嚐到寫作成功的甜頭,切實感受到被賞識的喜悦,就能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寸進尺”,是人的一種本性。如果從多側面審視,發現學生習作的更多優點,就能讓他們如願以償,得到被賞識之“寸”,從而激勵他們不斷鍛造,打造出我們所期待的一“尺”,一“丈”……這樣,他們尤其是中下游學生,越寫越愛寫,產生強烈的寫作慾望,也許會一發而不可收。

在平時寫作教學中,作文評價的主要目的,不是甄別和選拔,而是發展每個學生寫作的諸多潛能。“一枝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這才是我們通過評價要達到的理想境界:既讓習作者得到預期的實惠,又能認清完善自我的努力方向,真正激活"我能寫好作文"的自信心。

總而言之,學生在連續不斷被別人賞識的“風力”作用下,逐漸升起自信的“風帆”,使寫作之“船”乘風破浪,奮力駛向理想的'彼岸。

反思的作文 篇6

已經有五六年不代課了,今天在這兒當着這麼多專家老師上課實在是有點底氣不足,對不住大家了。

下面我就簡單説説我這節課的設計思路。

《玩具櫃枱前的孩子》是二年級下冊六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第六單元課文是圍繞人物的優秀品質來編排的,寓優秀的思想品質教育於生動感人的故事之中,藴含着豐富的人文內涵。初讀這篇文章時,我便被文中那個叫小兵的男孩感動了,為他小小年紀卻如此懂得為媽媽和爸爸着想,為這個家庭減輕負擔而感動。而身為母親,我從心裏感到心痛,他還是一個孩子,卻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樣享受童年的快樂、純真,如願地擁有自己喜歡的玩具。為了給父親治病,他要省下買玩具的錢,而自己對玩具的喜愛只能在玩具櫃枱前痴痴的觀看中得到稍稍的滿足。而售貨員阿姨瞭解情況後要送給他玩具時,他卻果斷地拒絕了,這又讓我們感受到了他的懂事與成熟。

籍於此,我想在課堂上把我的感動傳遞給學生。於是設計了這樣的閲讀流程:

先引導學生體會小男孩對玩具有多麼地喜歡, 讓學生自讀後抓住關鍵詞語深入體會小男孩對玩具汽車的喜歡之情。從小男孩在玩具櫃前的表現入手,抓住人物的外在表現,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並把自己的理解與體會融入到有感情地朗讀中,為理解下文小男孩的不買不要、體會人物的品質打下堅實基礎。

然後後讓學生自讀課文的後半部分,思考討論小男孩那麼喜歡小汽車,為什麼不買一輛呢?結合課文內容,抓住“為什麼喜歡卻不買”這個核心問題,統攝文章的主體部分,直入媽媽的那段話,既理解了小男孩不買自己做夢都想得到的汽車的原因,又體會了媽媽的心情,在學生挖掘人物內心世界的過程中,我避免了繁瑣的分析,提高了教學效益。同時強調自讀自悟,引發學生想象人物的內心世界,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增強學生的感悟,豐富學生體驗,並從中受到人物優秀品質潛移默化的影響。

最後在孩子的內心受到震撼充滿感動之後,讓孩子寫下自己內心要説的話,既讓孩子的感情再一次得到昇華,又訓練了學生寫的能力。 這是大致的閲讀流程,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還是識字教學,在識字環節中,我主要是根據小孩子識字的規律特點,先讓學生識詞,由帶拼音的詞到不帶拼音的詞,再到單個的生字。並讓學生利用已經掌握了的識字方法來記住這些字。在識字及閲讀過程中,我滲透理解一些詞的意思,例如櫃枱啊,富裕啊,目不轉睛啊,等等。 總之,在這一課上,我只想紮紮實實地讓孩子學到些知識,併力爭關注文本的價值取向,使孩子受到一些薰陶。

上完課後,深切地體會到不經常下水講講課是不行的,平時在聽課或指導老師講課時,説得都一套套的,但真正上起來才知道設想的在實踐中不一定就是適合的。不經常在課堂上,別的不説,就這嘴皮子都生鏽了,總有説不溜説不痛快的感覺。上完課後,覺着有好多遺撼:

第一,我覺得課堂節奏沒把握好。一方面是我這節課沒怎麼試講,只在教學思路剛剛成形時試了一次,講了一個小時,所以對這節課各環節時間的分配,還只是限於我的理論設想,實踐中沒有太大的把握。另一個就是學完生字詞一看已經過去十幾分鍾了,怕後邊完不成,就加快了後邊品悟環節的速度,顯得有些前鬆後緊了。

第二,雅斯貝爾斯曾説:“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我覺着這節課,學生對於文本、對於小兵這個男孩子所應滋生的那份感動,那份感情還沒達到預期的效果。真切體會到,感動自己的不一定就能感動孩子,畢竟現在的孩子生活得太幸福了,一點苦難都不曾經歷過。設計課時我也曾想過這個問題,想過在後文中“媽媽歎息着説”的那句話的時候,是不是插一些媽媽辛苦、勞碌的圖片,配上音樂,渲染一下,但又覺着語文課上孩子真正的感動真正的感情應該來源於對文本的閲讀感悟、在與語言文字的共鳴中產生,就打消了播放圖片音樂的念頭。也產生了這點遺撼。 第三,覺着課堂上,老師説的話還有些多,這就導致了學生説的有些少。再有就是學生讀得如果能再充分些就好。

當然,本節課還有好多好多的缺撼,別不多説了,留給大家批判吧。

標籤: 反思 六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changzhangzuowen/fansizuowen/xp2z9m.html
專題